火器發展了千餘年,花樣變了不少,但總體來說,更新換代的速度比烏龜還慢。

烏龜一千年都成王八了,火器一千年還是那個火器,只是模樣改變了一點,威力似乎依舊。

這也不能完全怪“匠人”不用心,實在是古代沒有什麼科研環境,大家都講禮,要循規蹈矩,要墨守成規,要關起門來造東西,還要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

即使是天才發明了新鮮玩意,說不定還被上級給抽一頓,再罵罵咧咧兩句:“你以為你是誰,能超過老祖宗?”

說研究有錯,創新有罪是誇張了一些,但研究沒有獎勵,創新沒有好下場,屬實是真。

所以匠人寧願重複再重複地批次製造,也不願意花腦子去思考為啥這樣製造,能不能改進。

費力不討好的事,沒幾個人願意去做。

當然,制約創新的因素很多,教育也是一個大問題,這個時代沒有物理學,沒有化學,他們所憑藉的,只是經驗的積累,實踐的突破。

而積累是需要時間的,萬一某位壽命又短,積累到半路掛了,自己沒什麼學問,寫不了書,那就只能交給後來人從頭積累了……

形不成持續的研究,是個悲哀。

朱允炆對於大明的火器是很不滿意的,火銃就一鐵桶,沒有正規的子彈也就罷了,也不至於拿石子、廢鐵當子彈吧……

必須打造鉛彈或純鐵子彈。

還有火炮,讓很多人無法相信的是,明代初期的火炮多數是安裝在大木板上的,上部設計有一個活動軸,能夠左右發射,可它不能大角度仰射……

其仰角的大小,從鑲嵌在木板之上或放在城牆之上時,已經確定了,就那麼多,大概十五度,你想調到二十度,三十度都不可能……

“搭木為架”的木架炮架出現在明朝中期,木架炮臺的出現,方實現了靈活發射。

等佛朗機炮、紅夷大炮漂洋過海來大明,朱允炆是等不到,但卻可以創造……

朱允炆不是火器專家,卻知道大概的原理與結構,大明有的是人才,只要給他們施展才華的機會,二炮局一定會成長起來。

徐輝祖很是不理解朱允炆,他似乎對火器極為熱衷,不惜與黃子澄軟磨硬泡,拿走了戶部二十萬兩銀子,當做什麼二炮局創新資金,還時不時來這裡散步,不知道的以為皇上在後湖開了行宮。

返回途中,徐輝祖提出了自己的疑問,道:“皇上,二炮局司火器,然火器存在頗多缺陷,並不適宜長途征戰,更不適合作為對付騎兵的主力……”

朱允炆看著徐輝祖,嘴角露出了一抹笑意,道:“你與黃子澄一樣,都認為朕拿二十萬兩銀子去喂二炮局不值得,對吧?”

徐輝祖低頭道:“臣不敢。”

明明這樣想的,虛偽……

朱允炆目光堅定地說道:“顆粒火藥的威力你是清楚的,殺傷距離與威力初步解決了,日後若解決了裝填火藥耗時長的問題,火銃便會成為騎兵的噩夢。”

徐輝

祖眼神一亮,詢問道:“這個問題當真有解決之法?”

若能夠讓火銃形成連續發射,憑藉著顆粒火焰與新型子彈的威力,騎兵不犧牲掉先鋒,恐怕根本就接近不了神機營!

只是這個問題一直都存在著,始終都沒有辦法克服,若投入了大量銀錢,反而空無所獲,豈不是……

“魏國公,要相信二炮局。”

朱允炆自信地說道。

火器,才是未來!

能遠遠地乾死敵人,那就幹掉,絕不讓他們到近前叨叨。

現在的二炮局還不能支撐“真理在射程之內”這句話,總不能讓自己的真理,就那麼一兩裡地吧……

發育是需要時間的,指望他們一天就前凸後翹,有點不現實。

“停!”

攆車慢慢停了下來,顧三審在簾外說道:“皇上,收到訊息,大同發來八百里加急。”

“哦,終於來了!召朱棣、楊榮至武英殿,加速回宮。”

朱允炆說完,便閉上了眼。

徐輝祖、解縉、茹瑺聽聞,對視了幾眼,也沒有作聲。

武英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