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一章 官員也要上學校(第2/2頁)
章節報錯
百官聽聞,頓時竊竊私語起來。
禮部侍郎黃冠出班,道:“皇上,貪汙腐敗之根本,在於本性不堅,沒有謹記聖人教誨,食百姓民脂民膏,肥一己之慾。善治之策,應強聖人教誨,修身以報效朝廷……”
朱允炆皺眉,問道:“聖人教誨誰給他們去說?難不成每日登堂入室,先對孔孟行禮,再修身半晌,後行政務?”
黃冠語塞。
董倫站了出來,道:“黃侍郎所言貪腐之人,是食百姓民脂民膏,肥一己之慾,臣以為極是,縱觀所有貪腐,皆是因欲而起,因欲而狂。故此,應大興理學,存天理,滅人慾,以重塑朝廷風氣。”
“程朱理學當真能治貪腐嗎?”
姚廣孝站了出來,反駁道:“程朱理學說到底是一門學問,並不是防貪治腐之要義。臣以為,貪汙所起義貪念,但要切斷貪念,卻需要兩把刀,一把刀是朝廷法令,以法明可為與不可為,以令別有罪無罪,另一把刀則是監察,監察缺失,過於輕信一二人之言,是極大漏洞……”
討論一開,朝堂便熱鬧起來。
朱允炆在群臣言語之中,找尋著治理貪腐之道,以確保讓皇權不僅能出京,還能抵達各地城邑鄉野,不天真的奢求貪腐完全杜絕,但希望底層貪腐能少一些。
“皇上,國家之敗,由官邪也。治官邪,當重監察,而監察地方之責又在都察院,臣請旨擴增都察院,增加十二道御史人員。”
新上任的都察院左都御史戴德彝肅然道。
朱允炆看著戴德彝,問道:“都察院想要增置監察御史,打算增置多少人?”
戴德彝道:“皇上,監察御史過少,是都察院失職之因。就以河南來論,其有開封府、河南府、衛輝府、懷慶府、歸德府、彰德府、汝寧府、南陽府、汝州直隸州九府,而一府之地,又有多縣,開封府下轄祥符縣、陳留縣、杞縣、原武縣等十七個縣。”
“而都察
院設十二道監察御史,每一道最多者五人,最少者三人。河南為要地,也只有區區五名監察御史,五人如何能窺見一州全貌,如何能明察一省全貌?臣請每一道監察御史,以府州為準,分設監察御史,以監察之制,遏貪腐之根。”
朱允炆沒有說話。
戴德彝的話是有道理的,加大監察力度是防治貪腐的方法。
可是他一張嘴,就要讓一百多人的都察院,成為三百餘人的大班子。
驟增兩百多人,這有點過了。
黃子澄出班,反對道:“臣雖認為監察御史增置可行,然不宜按府州來設,額外增加兩百餘人,恐會帶來不少耗費,且監察御史並非地方官員,而是京師官員,無需長期停駐某地,只其使命完成便可回京。”
戴德彝堅持道:“黃大人,監察御史不過是正七品官,增加兩百人朝廷能多支出俸祿幾何?若這些御史在地方抓到貪汙腐敗官員,其所得與家產抄沒入了國庫,難不成還發不起來二百人俸祿?”
黃子澄領戶部,自是知道查處貪汙所得之大,開封府中查處所得,就足夠養二百監察御史二十年了。
吏部尚書蹇義出班,道:“臣附議戴大人,欲治地方,當行監察,而人員過少,根本無法監察地方,若都察院增置人員,盤查地方問題,臣認為可行。”
朱允炆見蹇義與戴德彝站在了一條戰線上,不由點了點頭。
從眼下來看,增加二百餘正七品官,增加了朝廷支出,可從長遠與大局來看,若他們在地方政治清明上有所為,降低府州縣貪汙腐敗,這將是一筆劃算的安排。
再說了,戶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都是新上任的,他們打算做點事出來,作皇上的應給予支援。
“既如此,那就依你們所言,按府州來設定監察御史,朕只提一點,監察御史不可常駐一地,一年或半年則需要輪換至其他府州,若無政績,或勾結地方,欺瞞朝廷,絕不輕饒!”
朱允炆肅然道。
戴德彝拜言道:“臣定管好都察院,不負監察之職。”
眼看已至中午,百官肚子開始鬧騰起來,朱允炆才聽聞過所有人的奏論,道:“朕細思你們所言,皆有幾點相通之處,律法,監察,朕都給你們解決了,但如何堅定初心,為民請命,志在盛世,而非貪圖享受,滿足一己之私,卻無人可說出對策。”
“朕認為,地方官員是否貪腐,很大一部分順了民間一句諺語,上樑不正下樑歪,歸根到底,還是京師朝廷不作為,官員忘了青雲之志!要解決此問題,還應抓思想,抓意志,抓本心!由此,朕希望由內閣為首,以翰林院為輔,打造京師官員思想與政治學府!”
解縉、鬱新等人面面相覷,不明所以。
“皇上,何為官員思想與政治學府?”
解縉皺眉問道。
朱允炆解釋道:“所謂官員思想與政治學府,便是官員的國子監!只不過在這裡,你們修習的將不再是四書五經,而是如何成為一名清廉、優秀、賢能的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