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泰被貶離京師,拉開了開封府案追責的序幕。

朝堂傾軋,演為常態。

都察院左都御史景清尚未返京,關於其彈劾已有十餘份之多,練子寧迫於壓力,上書請罪。

與此同時,吏部考功司全面整頓,一干令史、書令史與掌固被踢出吏部,或免官返鄉,或發落地方。

都察院中,凡經開封府而未曾揭其問題者,一律摘掉官帽官服,回家為農業發揮餘熱。

武英殿。

朱允炆召解縉、張紞,詢問道:“吏部尚書不可長期缺失,你們認為誰主吏部最為合適?”

解縉、張紞聽聞朱允炆此話,兩人對視一眼,便知事情有變。

按正常情況,尚書一職缺失,侍郎遞補,眼下接替齊泰的,應是吏部左侍郎盧義。

可皇上既然詢問了,那自然是不看好盧義,若是再推薦盧義,那就說明自己腦袋不好使,聽不懂皇上的話。

張紞謹慎地回道:“皇上,按朝廷規制,應是盧義接任吏部尚書,然盧義能力稍欠,難控大局,實是不宜,臣舉薦吏部右侍郎毛泰亨。”

解縉反對道:“毛泰亨缺乏心胸,目光狹隘,不是吏部長官合適人選。”

朱允炆也有些犯難。

在六部之中,吏部地位可謂最高,有天官、冢宰、太宰之稱,手握全國官吏升遷任免之權。

吏部尚書人選,直接關係著朝廷內外用人問題,即要清明正直,又要胸懷開闊,能力不凡,盧義與毛泰亨,都非良選。

“皇上,臣舉薦一人。”

解縉肅然道。

朱允炆沒有說話,只是看著解縉。

解縉言道:“此人秉心正直,淳良篤實,裨益國家。洪武十八年,為太祖授徵事郎,中書舍人,後吏部考課優良,當以升遷。太祖將其留用,專司機密文字,侍奉太祖左右,從未差錯。後吏部主事,身負大才,為人和氣,善與關係,當宜大任。”

朱允炆眼神一亮。

張紞思索了下,也點頭稱讚,附言道:“皇上,此人可為吏部尚書。”

朱允炆嘴角含笑,道:“既如此,那就由內閣擬旨吧,超升蹇義為吏部尚書,告誡盧義、毛泰亨,開封府之事,非齊泰一人之責,侍郎亦當擔責,只是念其忠誠,不作處罰,望其悉心於政,輔好蹇義,處置好吏部之事。”

解縉、張紞領命。

朱允炆吩咐道:“鬱新、景清與周王等人即將進入京師,你們安排人員接應。”

兩人答應後,便離開武英殿。

朱允炆召中央前錢莊管事梁成同,詢問道:“民間銀銅狀況可有緩解?”

梁成同帶著幾分欣喜,稟告道:“回皇上,自中央錢莊調整至一銀兌八百文銅錢後,民間銅荒終於有所緩解,從最低一銀兌五百文銅錢,改為一銀兌七百文銅,雖尚未接軌於中央錢莊,但銀賤銅貴的局,已然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