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妃莞爾,提醒道:“百姓還好說,他們手中的銀本就不多,可百官、商賈未必會放過如此機會。誰都知道銀賤銅貴,若有人大量囤積銅錢,必會導致銅更貴,憑空多出來許多利來,他們必會爭搶。”

朱允炆示意寧妃一起用膳,道:“爭,他們不爭,我們如何賺一筆?秘密運抵京師的銅幣已堆積如山,何福那邊衝壓鑄幣也已實現,後續供應不會出問題。銀賤銅貴已到了危險地步,再如此下去,必影響民間生活,錢莊已經等不得了。”

寧妃清楚朱允炆的謀劃,中央錢莊的原始資本積累,便是以後宮營收為主,後來何福帶匠人開大銅礦,鑄造銅幣,積累了近十個月,已形成了相當規模,推出錢莊,是有條件的。

“臣妾有一事不明。”

寧妃拿出了一枚銅錢,放在桌案上。

朱允炆看了一眼,解釋道:“可是在疑惑,為何到了建文朝,銅幣依舊是洪武通寶,而不是建文通寶?”

寧妃微微點頭,眼神中充滿疑惑。

朱允炆嚴肅地說道:“太祖自言,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回顧太祖一生,其聰敏而有遠見,神威英武,收攬英雄,平定四海,求賢若渴,重農桑,興禮樂,褒節義,崇教化。”

“雖誅殺良多,冤案多出,然就其功績來看,僅驅逐胡虜,除暴亂,拯救漢民族,平定天下,恢復中華,便足以讓其彪炳史冊,千古流芳。”

“如此功業,當為萬民永記。朕不打算鑄造建文通寶,也不打算改建文錢鈔,這天底下,應只有大明寶鈔,只有洪武通寶!開國之艱,中華之立的無上功德,應讓太祖以這種方式永存於世。”

寧妃聽聞,肅然起身,行

禮道:“皇上有如此認知與決斷,是大明之福。”

翌日一早,戶部黃子澄、夏元吉便聯同內閣解縉、張紞求見。

夏元吉苦口婆心,勸道:“皇上,若準備銅幣不足,擠兌風潮起時便是中央錢莊關門之時啊。”

朱允炆拍了拍桌子,陰沉著臉說道:“朕已從後宮中,籌措了三十萬貫銅錢,這只是朕注入錢莊的。一旦引利法策頒佈,百官跟進將銅幣存入錢莊,便可擁有大量銅錢,京師商賈、百姓,能兌多少銅錢?只要兌換下去,銀賤銅貴的局面便會改觀。”

“可是,若是依舊不夠兌換的,如何收拾局面?”

夏元吉咬著牙,冒著被降罪的危險說道。

朱允炆深吸了一口氣,道:“不會不夠,朕盤算過,若是在京師兌出五十萬貫銅錢,民間銅荒便會緩解,若是兌出八十萬貫銅錢,銅錢便會走低。夏愛卿,民間缺銅已成大疾,中央錢莊需早日面世,朕意已決,無需多言。”

黃子澄止住了夏元吉,道:“既然皇上已下決心,戶部存銅五十萬貫,願拿出二十萬貫,以支錢莊,剩餘三十萬貫,實乃不宜動用。”

《仙木奇緣》

朱允炆微微眯起眼,看著黃子澄,說道:“二十萬貫銅錢入錢莊後,錢莊會拿出相應銀兩送至戶部。如此一來,戶部可是會大賺一筆啊,罷了,既是戶部好心,朕不準也是不妥。”

黃子澄不知道朱允炆哪裡來的底氣會賺,早已做好了虧損的準備,但有什麼辦法,現在不說明底線,一旦錢莊無以為繼,皇上發怒,干涉戶部,那豈不是財政大亂?

解縉見事情到了這種地步,也不再說錢莊之事,道:“皇上,眼下各地秋收已是入倉,為百姓過一安穩舒適之年,臣請命新建八座糧倉,以朝廷名義收購糧食,充實糧庫,以備災兵。”

朱允炆看向黃子澄、夏元吉。

黃子澄表示道:“金川外門大型糧倉,有助平抑京師糧價,可一旦地方出了問題,自京師調動總有些緩慢。臣認為,多設糧倉,如磐石多鑄,穩百姓生活如泰山。”

“既然戶部沒有意見,那便選址,多設幾座糧倉吧,但具體位置,朕認為應以北為主,以南為輔。”

朱允炆吩咐雙喜拿出輿圖。

北方糧食供應本就存在困難,加之又存有大軍,雖說大部分割槽域軍屯還在施行,可一旦出了天災,糧食減產必會引起大麻煩,不若提前佈置。

最主要的考量,還是軍事。

透過大明輿圖,朱允炆與解縉、黃子澄等人,最終決定,設北平倉、徐州倉、大同倉、淮安倉、真定倉、廣東倉、吉安倉、汀州倉八大糧倉。

糧倉規模不一,分在八十萬石至三百萬石之間。

朱允炆特別強調廣東倉不低於二百萬石,這讓解縉敏銳的察覺到,皇上對於南面的事尤為重視,聯想到先前戶部發往廣西、廣東等地公文,可以揣測,皇上極有可能會對安南動用大軍。

畢竟,兵馬未動,糧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