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六章 不聽勸的皇上(第1/2頁)
章節報錯
除可得存入本金外,還可獲本金百分之一利。
夏元吉看著朱允炆,這個看似“很香”的條件,未必能引動官員、富紳巨賈,可剛愎自用的皇上,竟不聽自己的勸說,一意孤行要推行錢莊。
離開武英殿,夏元吉對黃子澄滿是擔憂地說道:“尚書大人,此事必須阻止皇上才可。一旦皇家中央錢莊出世,民間兌銅風波必會驟起,以當下後宮錢資,根本無以支撐。戶部稅所得雖以銀銅為主,然為解送便利,地方解送而來的多是銀錢,銅錢極少,若錢莊危機,縱戶部拿出全部銅錢,也不足解民間之渴啊。”
黃子澄面色凝重,道:“也不知皇上手中有多少銅錢,能作如此大局,這一次皇上恐怕要吃大虧了。商人絕不會放過機會,哪怕錢莊掛著皇家的招牌。”
卓敬嘆了一口氣,說道:“若是錢莊出世,卻因無法銀銅兌換而數日關停,皇家聲譽必會受損,到那時,皇上定會發怒。戶部夾在中間,最是難做。”
黃子澄回到戶部,命夏元吉、卓敬核對賬冊,檢查庫藏。
卓敬彙報道:“大人,當下銅錢總計不過五十萬貫,地方秋稅解送尚未抵達,至少也需三月時間,可地方稅銀皆以銀為主,銅錢也是不足。”
夏元吉將一本賬冊合上,憂愁地說道:“若現在傳令地方改解送稅銀為稅銅,是否來得及?”
黃子澄搖了搖頭,道:“若改銅解送京師,耗費民工便會大增,且傳令抵達,地方怕已來不及更兌。若地方借朝廷之令,以稅為由,大肆兌換銅錢,必會滋擾百姓,對地方極是不利。”
“那我們如何是好?”
卓敬有些著急。
夏元吉思索了下,道:“最合適之法,當屬勸皇上莫要行錢莊之事,言明厲害關係。”
黃子澄微微點了點頭,同意道:“這是最合適的法子,只不過,皇上自登基以來,多有主見,罕有退讓,若他已下決斷,我們怕難說服。”
“縱無法說服,也可免戶部之責。”
卓敬肅然道。
戶部反對,若皇上執意開設中央錢莊,吃了虧,丟了人,也不能說戶部不作為,哪怕是日後追究責任,也怪不到戶部頭上。
鍾粹宮。
寧妃親手熬製了禦寒滋補魚湯,端給朱允炆,道:“冬日免不了寒,總在外走動,皇上還需多保養才是。”
朱允炆品了品,笑道:“手藝見長。”
寧妃聽聞朱允炆誇讚,便說道:“臣妾可是從尚膳監學了許久才學會的,廚藝一道,也極多學問。”
朱允炆吃了一口,放下湯匙,嘴角微動:“《道德經》有云,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小鮮想要做得好,可不容易啊。”
寧妃淺淺一笑,道:“願皇上選盡良才,多有伊尹。”
“伊尹嗎?他以味說湯,至於王道,愛妃倒也清楚?”
朱允炆眼睛微微一亮。
寧妃坐了下來,輕道:“商元聖可是傳
說,臣妾如何能不聽聞,就是尚膳監也以其為祖。五味調和、火候論,便是其所創。以廚之藝,比之國家,是成湯之重臣。”
朱允炆有些嘆息。
古代人都知道治大國若烹小鮮之難,唯有清至以後,在那喋喋不休,說什麼治大國若烹小鮮是簡單,藉此抨擊《道德經》無為而治。
可要知道,提出“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時代,可沒什麼炒鍋,只能“烹”,拿一條小魚,簡單洗一洗,既不去腸子,也不去鱗,如果總翻動,會讓小魚碎掉。
在《毛詩故訓傳》中有云:烹魚煩則碎,治民煩則散,知烹魚則知治民。
烹小鮮不可擾,治大國不可煩。煩則人勞,擾則魚潰,這才是治國智慧,才是“治大國若烹小鮮”的真諦。
朱允炆看著眼前的魚羹,品了品,說道:“道理雖是相通,可做起來難,想要做好更難。朕已經給戶部放了風聲,打算設定中央錢莊。”
寧妃聰穎,笑道:“那戶部一定會反對。”
朱允炆哈哈笑了笑,道:“沒錯,他們會反對,而且不會反對一次。只是朕給他們機會,希望他們與朕共進退,若他們不要這個機會,而是想要在朕身上撈取好處,到時候吃了鉅虧,也怨不得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