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有些冷。

雖然朱允炆表示過想在奉天殿安上新式爐子,可被禮部直接拒絕了,拒絕的理由也很簡單:

不合禮儀。

朱允炆不知道裝幾個暖氣片有什麼不合禮儀,說得好像禮部衙署沒有暖氣片一樣,但考慮到自己挨凍的時間比較短,朱允炆也就忍了。

授衣之禮,可不是簡單的拿幾件新衣服,笑著說幾句“天冷加衣,莫著風寒”之類的話,還需要將剛從莊稼地裡收穫的赤豆、糯米熬成熱羹,分賜給群臣,大家先喝一頓再說……

也正是這樣的習俗,直至後世,南京還有著“十月朝、穿棉襖,吃豆羹、禦寒冷”的民諺存在。

朱允炆看著如居委會發糧油白菜的朝堂,扶了扶額頭。

十月份,終於到了。

寒衣節什麼的,朱允炆並不在意,真正在意的是,十月是稻穀收穫進倉的日子。

有了糧,就有了底氣。

雖然夏日開封府、鳳陽府等地遭遇洪災,好在張顯宗、宋禮等人應對有策,沒有出現黃河大決堤,災害區域有限,談不上動搖根基。

受益於一條鞭法、遏田產之爭、擴大稅田與衛所屯田商賣等政策,北直隸、南直隸、江浙、江西、湖廣、四川等地大豐收,無論是倉儲糧食,還是稅收賦銀,都得到了增長。

《管子·牧民》:“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說到底,糧食才是維持禮節、榮辱與帝國穩定的磐石,而不是幾件衣服,幾碗粥。

授衣百官,授衣將校,授衣學子……忙碌完這些,也該回去吃午飯了。

武英殿,剛用過膳,尚未休息片刻,戶部黃子澄、卓敬、嚴奇良,農稅總司夏元吉,內閣解縉、魏國公徐輝祖、兵部茹瑺等便聯袂而來。

徐輝祖開門見山,道:“皇上,眼下秋糧入庫,各地豐收,萬民安泰,戶部充盈,臣請擴大新軍之策於江浙、福建、山東、山西諸地。”

“臣附議。”

茹瑺表態。

朱允炆看了一眼面色陰沉的黃子澄,六部之中,恐怕他這個戶部尚書當得最是難受吧,錢少了,到處想辦法弄錢,拆東牆補西牆也是經常的事,可現在錢多了,也是個麻煩。

五軍都督府與兵部都希望增加支出,新軍之策經過一年的考驗,證明是有利的,是能夠提升軍隊戰鬥力的,只是眼下新軍之策的範圍有限,並未擴之全國,這也就導致了不平衡。

各地都司與衛所,多次發出奏摺請求,想早點在自己治下引入新軍之策。

五軍都督府與兵部也想,只是,新軍之策能不能擴大範圍,最關鍵的不在於皇上點不點頭,而在於戶部給不給錢。

沒有錢的支撐,新軍之策施行不起來,施行了也無法維持。

黃子澄站出來,嘆息道:“皇上,臣以為新軍之策範圍擴大,為時尚早,一是各地稅賦所得尚未解送京師,二是眼下混凝土道路、大報恩寺、英烈碑等土木正

興,耗費巨大,戶部需盤算清楚,再作定奪。”

“黃大人,你該不會故意不給撥付錢糧吧?土木正興能花多少錢,稅賦所得之多,恐超往年五成吧?多出錢糧留著作甚?還不如早點為軍士謀點好處。”

茹瑺冷著臉說道。

作為兵部尚書,他必須為軍隊爭取利益,這是起碼的職業操守,但這並不意味著他放棄打壓武勳,這是兩碼事。

黃子澄看著茹瑺,認真說道:“茹大人,你只看到了稅賦所增,為何看不到支出所增?不說宗室、官吏、軍士基本支出,便是新軍之策、醫用紗布與酒精、龍江船廠、陽江船廠、海戰耗費、賑災濟民、河道修繕、災後重建、三大營、二炮局、沿海衛所修繕加固、長城修築……哪個不是衝戶部要錢?”

“戶部不是無底洞,所有錢糧也並非是只進不出,眼下尚未到年底,戶部存留需支撐至明年夏日,如何能輕易大動?實非戶部不予,而是戶部有心無力。”

茹瑺不願與黃子澄爭執,對朱允炆道:“皇上,新軍之策不宜再推遲,今年年底或開春,應擴大範圍,以穩軍心,旨在告訴大明軍士,朝廷是一步步推行新軍之策,而非將他們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