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銀賤銅貴,籌備錢莊(第2/2頁)
章節報錯
皇上也是,你下個旨意,戶部照辦便是,這交給戶部自己決定就有點害人了……
黃子澄還沒來得及想好怎麼應對,朱允炆便笑著大踏步走了,只留下一群人盯著黃子澄。
朱允炆沒有理會黃子澄如何處置,這個傢伙最近成了“反派”,站在自己對面搖旗吶喊,積極的很,給他製造一點麻煩也無妨。
回到坤寧宮,便是暖如春日。
脫下外衣,朱允炆一身輕鬆地對馬恩慧說道:“皇后可擬好了請帖?”
馬恩慧笑盈盈道:“已發了出去,晚間便會在坤寧宮設宴。”
朱允炆微微點頭,道:“不久之後,朝廷會採買一批新式爐子,這後宮妃嬪、宮女、太監那邊也購置一批吧,淑妃中毒事件不可再上演。”
馬恩慧拿了一份賬冊,遞給朱允炆,道:“後宮購置之事已安排妥當,只是皇上,坤寧宮的錢庫已滿,再這樣下去,可就要轉換地方了。”
朱允炆接過賬冊,翻至最後,看了看,道:“有了這些資金,中央錢莊的籌備也可提上日程了,今日問訪發現,銀又賤了,一兩銀子,只得六百餘文銅錢。”
馬恩慧擔憂地說道:“那我們繼續收銀,豈不是吃了許多虧?”
朱允炆用手指扣著桌子,輕聲道
:“眼下銀賤銅貴,若中央錢莊成立,便會讓銀、銅兌換回歸正軌,到時候皇后手中的一兩銀子,便憑空升值三四百文,如何會虧?告訴一爐暖春坊,銅錢與銀子都要收,寶鈔就少收一些吧。”
馬恩慧眼神一亮,有些疑惑地說道:“臣妾什麼都沒做,就憑空賺了?”
朱允炆從袖子裡拿出了一兩碎銀,道:“這其中涉及貨幣貶值與增值的問題,銀賤銅貴,是銀貶值,銅增值,若我們升值銀,貶值銅,到時候這一兩銀子,自然便可以兌換更多的銅錢,也可以採買更多貨物。十萬白銀,轉眼間便會成為十三四萬白銀……”
投機貨幣,在後世是常見的,甚至還有人專門做空某個國家的貨幣,割割韭菜。
不是大明商人看不到這個商機,而是因為銅在大明實在不多,市場中流動的銅錢總量增長跟不上商業需求的增量,尤其是在新商業之策推行之後,寶鈔貶值、銀貶值的問題就更加凸顯出來。
朱允炆清楚,貨幣問題必須得到解決,而解決的條件也越發成熟。
江西,饒州,鄱江西側。
幾座高大的水輪機修建了起來,水流衝擊水輪機齒輪,齒輪齧合轉動,帶動著一根沉重的鐵棍升起,至一定高度之後,鐵棍順著圓滾,垂直砸落,叮地一聲,鐵棍底部凸起的部分,便已砸入底部小小的凹槽內。
鐵棍升起之後,匠頭吳大勝將淺淺凹槽內的圓形銅幣拿了出來,恭謹地交給寧遠侯何福,何福拿捏著有些溫熱的銅幣,看著清晰的“洪武通寶”四個字,凝重地問道:“成了?”
吳大勝黝黑的臉上浮現出了笑意,說道:“按大人所給圖紙,試驗了近五百次,終於成了。”
“可擴大規模?”
何福問道。
吳大勝點頭道:“只需加配鐵棍,增置水車即可,此法以衝壓鑄幣,較之以往之法大不同,不知是哪位匠人如此奇思妙想?”
“匠人……”
何福看著吳大勝,心裡也是疑惑萬分,給自己圖紙的人可是大明皇帝朱允炆,可皇上怎麼會懂得這些玄奧的東西?
吳大勝是鑄造銅錢的老匠人,看著衝壓製備的裝置,眼神中充滿了驚歎。
前朝貨幣鑄造,多采取的是型範澆鑄工藝。
型範澆鑄,一開始是平板範澆築,即製造兩個範具,拼合之後澆鑄,這也是古代最早的鑄錢工藝。
一開始使用的是泥板,在泥板上雕刻出錢型、澆道,一個泥板雕刻一個或兩個錢範,但這種泥板材質並不好用,只能使用一次。
總不能為了一枚錢,一天天玩泥巴去吧?
後來才出現了銅範鑄錢,可銅範本身的透氣性不足,熱應力問題不好解決,沒用幾次,銅範就變形,不能用了。
一邊為了打銅錢,一邊耗費銅範,這生意也不划算啊……
於是,智慧的古人改變了平板範澆築,提出了影響深遠的疊鑄法,而這一門技術自西漢開始,便成為了鑄錢工藝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