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銀賤銅貴,籌備錢莊(第1/2頁)
章節報錯
官員嘖嘖稱奇,入室沒多久,便已暖意洋洋,解縉感嘆道:“一爐暖春坊,名副其實啊,若百姓之中皆有此爐,度寒冬何愁?”
黃子澄聽著水燒開發出的“嗚嗚”聲,看著少年將水壺取下,不等其蓋住火爐,便走近了看,道:“諸位來看,這煤炭似也有玄機。”
“好規整的煤炭。”
鄭賜看了之後,驚歎道。
齊泰感嘆不已,說道:“剛還尋思什麼煤炭能一日二十文,現在看,如此大個煤炭,又有孔洞通徹,燃燒更是溫暖,此定價怕還是穩妥的。”
黃子澄走向老奶奶,關切地問道:“老人家,家中可有存留,買了煤炭,可影響過日子?”
老奶奶笑了,一道道如刀割的紋路堆了起來,道:“有存留,我家兒子與兒媳都在做工,上月領了四五兩銀錢呢,這是皇上體恤我們百姓,才給了我們一條活路,想想那些沒有遷過來的百姓,還說朝廷壞話,老身恨不得回去唾他們幾口。”
黃子澄轉身看向朱允炆。
以工代賑,遷移災民,這是皇上聽取姚廣孝之言,力排眾議推行的政策。
事實證明,皇上是對的,這些災民進入京師,不僅節省了朝廷賑災救濟的支出,還帶來了更多廉價勞力,支撐起了糧庫、報恩寺與英烈碑、東水關商道……
眼下百姓安泰,過冬無憂,老人歡顏,感恩朝廷,這不就是最好的文治嗎?
安民天下,才應是文人之本,而非與武相爭。
黃子澄在這一刻,反省與批判了自己的過去,改正了觀念。
“一日二十文,這花銷是有些偏高了,但按其所得,還支得過去,一銀子足一個月又兩旬,熬至開春,也用不是多少。”
練子寧盤算了下,說道。
就在齊泰等人點頭的時候,老奶奶嘆了一口氣,說道:“一兩銀子可支使不了一月又兩旬,也就一個月的花銷。”
“為何?”
齊泰有些不解地問道,其他官員也滿是疑惑,先前說一天二十文花銷,一個月不就六百文,一兩銀子一千文,一個月如何也是用不完才是。
老奶奶微微搖頭,有幾分憂愁地說道:“眼下也不知怎了,拿銅錢去買東西,人家歡迎,可若拿碎銀去購置,人家便挑剔,一兩銀子也就只能作六七百文用,可足不了一千文。”
黃子澄眉頭緊鎖,老人家所說的事,他作為戶部尚書是清楚的,雖然朝廷三令五申,一兩銀子等價一千文,可在商業交易中,沒起過什麼作用。
“銅貴銀賤,這可不是一件好事,戶部需拿出一個方略出來。”
朱允炆輕聲說道。
黃子澄連忙答下話,說道:“臣回去之後,便召集官屬集議。”
朱允炆微微點了點頭,道:“安排人去看看錢鈔兌銀,錢鈔兌銅的情況,議後奏陳。”
黃子澄點頭。
從一戶人家中走出,便去了其他人家,很多戶人家並沒有購置一爐暖春坊的新式
爐子,甚至連煤炭也沒有,就如此冷冰冰地過著日子。
節儉與樸素,是這些人生活的常態,哪怕是室內與室外一個溫度,他們也不願意花如此多的錢,去安裝一個爐子。
甚至還有一些人家,一爐暖春坊免費送來了新式爐子,可他們轉手就低價賣了出去,老人說了,冷就多穿兩件,凍不死就行,省著點錢花。
朱允炆握著一雙冰冷而蒼老的手,對黃子澄說道:“城外風大,冬日又是溼寒難擋,陰雨不斷,總不能讓百姓受了苦,由戶部出資,為有六十以上老人、十歲以下孩子的災戶,購置新式爐子與三個月的煤炭,如何?”
黃子澄思索了下,便答應下來:“他們受過災,應享受朝廷更多照顧,臣會調撥專項銀錢,於一爐暖春坊購置爐子與煤炭。”
因受災遷移至京師的,有高齡老人與低齡孩子隨行的大致佔兩成,分攤至戶來算,應到不了兩千戶,即使是兩千戶,購置新式爐子的花銷,也不過萬兩銀子,整體上花銷並會太多。
朱允炆滿意點了點頭,在回程路上,對隨行官員道:“新式爐子朕看不錯,即無嗆人的煤煙氣,也可保暖於室內,若戶部有力,可為六部衙署添置新式爐子,也免百官冬日辦公悽惶。若戶部不願出資,就作罷吧。”
黃子澄鬱悶地瞪著眼,皇上太不厚道了,這不是把戶部放在架子上烤嗎?
戶部要是答應,豈不是開了口子,那一個個官員申請錢糧的時候,人家豈不是有了藉口,說什麼,都能為六部添置爐子,緣何沒錢如何如何……
若是不答應,那完了,戶部肯定沒好日子過,估計戶部的煤炭都會被人打劫了去,認為自己冷是戶部的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