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反對不是目的(第2/2頁)
章節報錯
“回皇上,隋唐。”
陳繼之回道。
朱允炆又問道:“你且說說,唐朝時期,科舉考試所考科目者何?”
陳繼之似乎想到了什麼,臉色微微一變。
“怎麼,不知道,還是不敢說?”
朱允炆厲聲問道。
陳繼之面容慘淡,猶豫不敢言。
朱允炆指了指陳繼之一旁的王坦,道:“他不說,你要不要說說?”
王坦跪在地上,不敢言。
朱允炆冷冷地看著兩人,銳利的目光掃向陳迪、黃子澄、齊泰等人,道:“都不說是吧,不說,朕來說!自隋唐至今,科舉科目一直都在變化,從無定法!唐開科目,有明經、三禮、三傳、史科、秀才、俊士、進士、明法、明書,還有——明算,醫科。解縉,你來說說,唐代明算,考的是什麼?”
解縉不得已站了出來,沉聲道:“明算,主考《九章》《海島》《孫子》《五曹》《張丘建》《夏侯陽》《周髀》等。”
“那醫科又考什麼?”
朱允炆沉聲問道。
解縉再言道:“考脈科、針科、瘍科;含本草、脈經、素問、傷寒論,各類經方等。”
朱允炆微微點頭,看著滿朝文臣,怒道:“明算、醫科能不能
入科舉,盛唐已有定論,緣何到了我大明,科舉便只能剩下經義為主,其他罕見?”
“推崇經義,也需知經義學問是拿來用。宋神宗時期,王安石頒發《三經新義》,將《易官義》《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稱為大經,《論語》《孟子》稱為兼經,孔孟之言次之。而朕依舊將經義放在主課業之中,汝等還不滿意?是逼朕廢除科舉嗎?!”
此話一出,滿朝皆驚。
朱允炆站起來,威嚴地說道:“朝廷取士方式多得是,若你們執意認為科舉內容無法變改,不讓百藝以副課業形式成卷,那也無妨,日後科舉取士之後,再去國子監修習副課業三年,不經考核肄業,不得入朝為官,如此,諸位可滿意否?”
朝臣看著離開的朱允炆,第一次慌亂起來。
陳迪、齊泰、黃子澄等面色蒼白,內閣大臣張紞也有些不知所措,徐輝祖呵呵笑出聲來,對宋晟道:“看吧,非要惹皇上不高興他們才滿意。”
宋晟微微搖頭,並不搭話。
自己不是徐輝祖,徐輝祖能嘲笑滿朝文臣,那是因為他是魏國公,又深得皇上器重。不過徐輝祖說的沒錯,文臣在這件事上,確實不太地道。
他們反對的,並非是革新科舉內容,也非是百藝入科舉,他們真正反對的,只是朱允炆本人。
在建文新政中,文官集體顯得尤為被動,沒有半點主導力,這讓他們深深感覺到了不安,他們渴望展現出自己的力量,展示出自己的地位。
反對,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可他們面對的皇帝,並非是一個單純的仁慈皇帝,而是一個有魄力,有智慧的皇帝,也是一個能操控局勢的皇帝。
皇上自己不怕破釜沉舟,沒了鍋,可以打,沒了船,可以造,可百官不行,沒有了鍋,那就真的沒辦法吃飯了,沒有了船,就別想有退路。
宋晟只不過是一個粗人,都看得出來這是文臣的把戲,他不相信朱允炆看不出來。
回到內閣,解縉看著不安的張紞,嘆息道:“此事就不應該起,作為臣子,我們應以國事為重,而非私利,如此結黨營私,協眾強君,不是忠臣做派。”
張紞冷冷地看著解縉,道:“解閣是在標榜自己為忠臣嗎?”
解縉嘆息道:“張大人,解某不知道你們怎麼想的,為何如此偏執,據我所知,眼下新政並不存在大的問題,百姓獲得好處,不就是最好的結果嗎?”
張紞坐了下來,鼻音一哼,道:“你不會不知道,皇上有意開武舉吧?若我們再不團結起來,不彰顯出文官集體的力量,日後武官豈不是做大?一旦他們形成力量,把控朝堂,文臣如何處之?”
“就因為如此,所以要處處反對?”
解縉皺眉,問道。
張紞搖了搖頭,面色變得嚴肅起來,道:“解縉,你也是文臣一員,若武官地位提升,他們必然會想方設法鞏固自身地位,你是個聰明人,應該知道武官會以什麼方式去贏得地位吧?到那時候,真的對百姓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