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反對不是目的(第1/2頁)
章節報錯
京師,朝堂。
御史尹昌隆出班,彈劾東廠廠公王越、稽查千戶孫洵扣押奏章,拖延不報,力主取消東廠,懲治王越、孫洵等人。
朱允炆理解尹昌隆的心情,辛辛苦苦,熬了半夜寫成的彈劾奏摺,被人丟在了垃圾堆裡,半個月不見個響聲,能不生氣嗎?
只是……
你彈劾的物件就是東廠,還指望東廠的人給你快速處理,是不是有些滑稽了,什麼時代自己調查自己有過結果?
彈劾就彈劾吧,說什麼取消東廠,這不是打東廠的臉,是打內閣、吏部、都察院的臉,因為東廠的設定,這些人都點了頭,同意了的,一個御史瞎蹦躂,可不太合適。
不需要內閣解縉、張紞,吏部侍郎盧義便訓斥了尹昌隆,道:“東廠運作如何監管,取自於內閣、都察院、六部等,無需你來過問,還望你好自盡職,莫要胡亂張望!”
尹昌隆憤憤不能言。
朱允炆沒有在意尹昌隆,而是將目光投向了出班的給事中陳繼之。
陳繼之言道:“皇上,科舉之制乃是朝廷選士之根本,太祖立規制,明方圓,才有《科舉成式》,科舉之內容,宜以經義為主,不宜擴之百藝,徒增天下舉子之苦。”
朱允炆皺了皺眉。
革新國子監的目的,並不是革新本身,而在於選拔人才,入朝辦事。
眼下國子監部院革新已成,監生也已挑選了自己的方向,在修習主課業四書五經、數學的同時,需要兼修兩門至三門副課業。
楊士奇與李志剛上書,表示監生雖適應了主、副課業的修習方式,然對副課業缺乏主動性,混日子的居多,兩人提議將副課業納入科舉考試範疇,以激勵人心,促使監生擺正態度。
朱允炆深以為然。
大明天下無數學子,他們並非是為大明富強而讀書,也並非是為了建設大明,他們讀書的目的並不高尚,卻很純碎,那就是:
讀好書,去科舉,透過科舉改變地位,改變人生。
脫離原本的寒門生活,告別弔頭發,扎大腿的苦寒日子,成為人上人,擁有地位,權勢,富貴,是大部分讀書人的目的。
朝廷搞革新,監生沒意見,卻可以在上商業課的時候,找孔子出來聊聊去哪個列國走走,困了的時候問問朱熹找到尼姑沒有,也可以在背誦中藥名字的時候,唱起來“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一群心不在焉的人,怎麼可能學得好。
歸根到底,監生不在狀態,是因為主課業與他們的未來利益掛鉤,而副課業與他們的未來利益無關。
解決的方法也很簡單,那就是將副課業掛鉤肄業考核,掛鉤科舉。
掛鉤肄業考核,楊士奇是國子監祭酒,可以說了算,一張考卷,誰透過誰肄業,簡單。可掛鉤科舉,那就不是楊士奇能說了算的事了。
朱允炆批准了楊士奇、李志剛的奏摺,可到了禮部,卻遭遇了激烈反對,而反對的風潮,又從禮部吹至滿朝。
這件事一直懸而未決,不是因為朱允炆
不想或懶政,而是因為此番面對的阻力之大,超出了朱允炆的預料。
在朱允炆看來,在科舉考試中設定“主課業卷”、“副課業卷”,引入評分制,取總分排名靠前的三百人為進士,是一項合適的變革,也是從上而下的一種教育改革方式,督促各省州府縣效仿國子監,革新課業。
可朝廷上下,對於設定“主、副”課業卷多數持反對意見,六部尚書中,反對之聲過半。
《一劍獨尊》
朱允炆倚重的戶部尚書黃子澄、吏部尚書齊泰、禮部尚書陳迪均在反對之列,甚至連內閣大臣張紞也予以反對。
一時之間,朱允炆幾乎成了孤寡之人。
朱允炆看著陳繼之,面色嚴肅地說道:“擴之百藝,便是增天下舉子之苦?可若不擴之百藝,便是增百姓之苦,陳繼之,你來告訴朕,是應該讓舉子苦,還是應該讓百姓苦?”
陳繼之搖頭,毫不退讓地喊道:“皇上,舉人修習四書五經,足以治國平天下,何必再多增負累,分人精神,若行‘主、副’課業兩卷,只能讓朝廷選士不佳,以不佳之士為官,方是百姓苦!”
“臣附議!”
科給事中為王坦站了出來。
朱允炆握了握拳頭,強壓心頭的怒火,將目光從陳繼之、王坦身上移開,看向齊泰、黃子澄等官員,他們無一例外地保持了沉默。
解縉低著頭,很想說一句話,卻又不敢站出來,哪怕是可以感覺的到,朱允炆的目光正在看著自己。
朱允炆只是冷冷地笑了笑,對陳繼之問道:“佳與不佳,朕自有評斷,百姓自有評斷。你們先是反對百藝入國子監,沒有得逞,現如今又反對百藝入科舉。呵呵,陳繼之,你是飽學之士吧,可知科舉制始於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