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讚賞地看了一眼黃子澄,他雖然在歷史上名聲不好,但自從領了戶部之後,卻十分負責,且有大才。

他的擔憂不是沒道理的,動用二十萬大軍,絕對不是二十萬軍士的事。

很多人認為古代打仗跟玩似的,張嘴閉嘴就是帶領幾十萬大軍出征,還恨不得幾千里路,幾天就能飛過去。

事實上在古代,打仗是一件極為勞民傷財的事,輕易打不得,更輕易大打不得。

《孫子兵法》中有云:

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於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

意思就是,動用十萬兵馬,行走千里,每日耗費便達“千金”,而為了保障這十萬人打仗,需要七十萬家庭提供後勤保障。

就算是一個家庭出一個人,那

也是七十萬人的後勤去保障十萬人的隊伍。

一個兵,就需要七個人來提供後勤。

《孫子兵法》畢竟是春秋時期的,隨著歷史發展,後勤效率有所提高,但也需要動用極大國力。

以歷史上朱棣率五十萬大軍北征來看,其後勤堪稱恐怖。

歷史記載:

前後運用驢三十四萬,車一十七萬七千五百七十三輛,挽車民夫二十三萬五千一百四十六人。運糧凡三十七萬石,並出塞分貯。

當然,朱棣的“五十萬”大軍極有可能是一個虛數,或者把後勤人數一併算了進去。

因為按照後世很多史料研究,五十萬大軍加上漫長的供應線,以這點後勤,最多隻能供應十五萬至二十萬兵馬北征。

由此可見,出兵打仗,絕不是在軍營裡面點了兵馬,呼啦啦就可以出征了,他波及到了數十萬家庭與人口,需要數十萬的民工來保障後勤。

而眼下秋收在即,若動員大軍,必少不了徵用數十萬勞力,而這些人,往往又是家庭支柱,沒了他們,秋收很可能會減產,而減產的結果,便是民窮。

朱允炆又詢問了其他人的意見,朱棣很明顯是支援對安南用兵的,姚廣孝也希望透過一次戰爭,來解決安南問題,同時給西南麓川等潛在勢力一個威懾,以保西南太平。

“楊榮,你如何看?”

朱允炆輕聲問道。

徐輝祖、朱棣、解縉等人有些驚訝,楊榮不過是翰林院編修,而且進入翰林院還沒幾個月,這就參與軍國大事了?

楊榮也有些錯愕,原以為自己與楊溥、金幼孜等人不過是旁聽,帶耳朵來的,周圍都是大佬,怎麼也輪不到自己說話才是。

朱允炆期待地看著楊榮,史書給他的評價是“揮斤遊刃,遇事立斷”,極擅軍務,不知道初入仕途的他,有沒有這份決斷力。

楊榮定了定心神,走了出來,目光篤定,神情嚴峻。

雖然對於自己而言,這個舞臺來得太早一些,但既然登臺了,就不能錯過機會。

楊榮行禮,而後浩然道:“皇上,臣以為,不僅要發兵安南,還應將安南收至我大明版圖,讓其成為我大明的一個郡!”

此話一出,眾人皆驚。

茹瑺直接反駁:“安南乃是大明藩屬國,是不征討之國,若動用大軍,不過是處罰胡季犛,讓其還政於陳氏,若佔領安南,讓其成為大明郡縣,我大明豈不是成了侵略他國?於禮不合,於情不合!若用兵不義,大明如何立足,其他藩屬國如何看待大明?”

徐輝祖也皺眉道:“安南立國已久,想要將其領地收入大明,未必容易,而且當地蠻夷眾多,極難管控,若是強硬控制安南,勢必會引起戰亂,時間久了,會拖我大明於泥沼之中,不利,太不利。”

姚廣孝看著楊榮,目光中透著幾分異樣。

在別人反對的時候,姚廣孝已在盤算收回安南利弊。

那地方,原本就是中原郡縣,若是收回來,貌似也不是不可以……

只是這些朝臣,都將“正義”看得太重,若不是正義之師,違背儒家禮法,他們恐怕是不會同意出兵的。

楊榮面對質疑,毫不畏懼,只坦然地看著朱允炆,說出了收回安南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