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楊榮初顯崢嶸(第1/2頁)
章節報錯
戰爭是一種手段,服務於政治,服務於大局。
若脫離政治與大局,單獨去論戰爭,其職位與成就,多隻能止步於將領,無法成為真正的統帥。
統帥所慮,絕非一城一池得失,而是全域性全域。
朱棣力主出兵,便是從大明南部邊疆、西南邊疆安穩來考慮。
楊榮不是朱棣,不是職業軍人,沒有天才的戰場指揮能力,但他也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全域性觀與謀斷力。
面對兵部尚書、中軍都督府府事等人的駁斥,楊榮堅定著自己的看法,肅然道:“臣之所想,理由在七,還請容臣稟說清楚,再作評判。”
朱允炆眉頭一抬,好傢伙,楊榮這是要露崢嶸啊,七條理由,足以證明其心中已有計較。
“講來!”
朱允炆期待地看著楊榮。
楊榮從袖子裡拿出了一張摺疊的紙,展開之後,是一幅簡畫的大明輿圖,輿圖北部重鎮,寫著密密麻麻的小字,南面明顯空了許多,只有寥寥幾筆。
“皇上,各位大人,我大明邊防重在北部,以御蒙古部落南下。然回望洪武朝,南部邊疆並不安穩。洪武三年,廣西陽山縣山民十萬餘反,洪武十四年,廣州的曹真和蘇文卿等叛亂,洪武十五年,廣東剷平王叛亂,洪武二十八年,廣西瑤壯叛亂。”
“此間種種,禍亂難平,朝廷大軍雖屢次平叛,終無法解決根本。臣以為,發兵安南,設安南郡,不僅有助戡亂地方,遏亂民之心,亦可藉此機會,調整大明軍務部署,改八分北、二分南為七分北、三分南。以穩帝國南方,此為一。”
聽聞楊榮之話,朱棣、徐輝祖、姚廣孝等人不由暗暗吃驚,就連朱允炆也露出了驚訝之色。
楊榮所說的是整個大明的軍事部署,他的眼界之高,令人讚佩。
沒錯,大明的主要敵人是蒙古部落,所以在軍事部署上,大部分軍力都沿北方邊疆一線部署,除了京師主力之外,精銳之師百分之八十都在北方重鎮!
而剩下的軍事部署,又分散在全國各地,雲南、廣東、廣西等地衛所數量不多,實力也偏弱。在平時,確實可彈壓地方,然一旦遇到大的叛亂,根本無濟於事。
洪武朝時,南方屢次反叛,朝廷鎮壓一次叛亂一次,這邊剛剛班師回朝,還沒睡個安穩覺,那邊又開始叛亂了,甚至有些叛亂長達數年之久,一個關鍵因素便是南方軍事力量薄弱,幹不過當地土著與少數民族。
而楊榮看到了大明軍事部署上的不足,想要借發兵安南,增加朝廷在南方的軍事存在,以更好控制地方。
就連駁斥楊榮的茹瑺,此刻也平息了憤怒,安穩地聽著楊榮的講述。
楊榮繼續說道:“再看安南,其屢屢進攻佔城,威脅暹羅、勃固,更屢次進犯我大明,廣西一線深受其害。無論是安南陳氏王朝,還是這胡季犛,其都有著對外征戰的野心,若是朝廷動用大軍,何不一勞永逸,徹底踏平安南,將其收回?”
“若按所謂正義之師,戡亂安南之後,選一陳氏後人主政安南,過三五年,其野心膨脹之下,必會再犯邊大明。屆時,大明是出征還是不出徵?出征,豈不是二次動用大軍,耗費巨大,不出證,便是坐視安南襲邊,蠶我大明!這個結果,誰來擔?此為二!”
朱棣讚賞地看著楊榮,他所言確實在理。
朝廷動用大軍不容易,不說一勞永逸吧,至少也得一戰而定,換個十年二十年太平。
如果只是打胡季犛,地盤不歸大明,說話算數的還是人家,太平不太平,大明管不了,萬一在出現個胡季犛第二……
若是將其收回大明,派駐大軍與官員管控,只要不欺壓當地過甚,保個太平還是沒問題的。
楊榮侃侃而談,從大局至地方,從朝廷至安南,從治國至安民,講述著一個個出兵安南,收安南而大明領地的理由。
到了此時,茹瑺、劉儁等人也看清楚了,雖然出征安南有困難,會耗費一定財力、物力、人力,但相對於大局,相對於整個大明而言,打下安南,利大於弊。
楊榮指了指手中的輿圖,說道:“安南一側臨海,與廣東雷州府、瓊州府遙相呼應,若佔據安南,我大明便可在南洋之地,存在一個軍事據點。近可遏制占城、暹羅、真臘諸國,遠可控制滿刺加,蘇門答刺、三佛齊、瓜哇、渤泥國等。”
“雖我大明無意於吞併南洋諸國,但卻可以藉此威懾諸國,靖清海賊,也為南下船隊清除障礙,與廣東水師配合,肅然南海,此為七。”
“綜而論之,取安南之地利大,舍安南之地弊大。由此,臣力主出兵安南,並將其納為我大明領土。”
朱允炆看著楊榮,微微點了點頭,擊掌道:“處處在理,精妙之論。茹愛卿,你認為楊榮所言如何?”
茹瑺深吸一口氣,對朱允炆道:“臣所思所慮,皆不如他,仔細想來,他所言是對的。然臣堅持認為,只有正義之師,方可立國安國,若我們趁機強佔安南,恐會為後世人恥笑,還請皇上多多思量。”
朱允炆知道這些文官都是正人君子,做不出強盜行徑,不過,運作一番的話,還是可以收回安南的,歷史上的朱棣不就做到了?
只是,這個計劃,還需要死幾個人,也需要一點時間。
“是否出兵安南,此事還需從長計議。”
朱允炆沉吟道。
茹瑺、徐輝祖、朱棣等人愣住了。
皇上到底是怎麼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