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 五年基建計劃(第2/2頁)
章節報錯
“邊防重鎮,皆應以混凝土道路相連,無論雨雪,皆可快速支援,以增邊防之力。尋常時,物資轉運也較為輕鬆,一旦遭遇固守戰,不至糧草絕盡。”
解縉看著朱允炆雄偉的修路藍圖,不由問道:“皇上,既重北地,為何先期修築的是京師至蘇杭兩地的道路,直接向北修築,豈不是更為穩妥?”
黃子澄等人也是看著朱允炆,帶著同樣的疑惑。
皇上修築混凝土道路,似乎更看重軍事部署與邊防,既如此,那就應該集中人力物力與財力,全面向北鋪築混凝土道路才是。
向南是蘇杭,那兩地所面臨的威脅,只是海上倭寇,可倭寇再怎麼鬧騰,也不可能跑到杭州城去吧,向南修路,是不是南轅北轍了?
朱允炆敲了敲桌子,說道:“混凝土道路是一件新鮮之物,修築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些問題,我們需要時間積累經驗,也需要培養出更多混凝土施工人員,民間諺語云,磨刀不誤砍柴工,後續有了人手、經驗,完全可以多點開花,各地同時動工。”
“朕擬出了一個五年基建規劃,希望朝廷可以在五年時間內,完成京師至蘇杭,京師至北平的混凝土道路修築。”
“五年?!”
解縉、黃子澄等人臉色一變,這個規劃可以說近乎瘋狂。
拋開京師至蘇杭那些路,只京師至北平便足足有兩千餘里,還需要串聯起各大重城,至少也有兩千五百里。
平均下來,一年就要修築五百里,具體到每天,便需要一里多路。
除去
不適合施工的天氣,尋常施工時,每日至少要鋪築近兩里路,需要耗費多大的人力物力,又需要多少財力作為支撐?
“皇上,此規劃有些不妥,以臣之見,可延至七年乃至十年。”
鄭賜身為工部尚書,知道一旦大規模施工,必動用不少勞力,成百上千的人一起作業沒多少問題,可若是監工過於追求速度,讓百姓日夜勞役,激起民變,那問題就大了。
進度,不可過於苛責。
朱允炆知曉這一點,但也清楚時間不等人,五年之內修路到北平,是有些誇張,但朱允炆並不是空想出來的五年規劃,而是認真思考之後的結果。
大明並不缺人手,基本的施工材料,全國各地都有。
人有,材料有,又是朝廷主導,還是遍地開花,沿途城鎮同時動工,哪怕是一年幹兩百天,一年也能修出五百里道路來。
大明不是後世的建設企業,幾十個工人包一條路,開著機器,幾個月就給修好了,雖然大明沒有機械便利,但卻有人海戰術,集數萬人之力,修幾條路還是沒問題的。
“五年基建規劃,不可更改,具體如何管控工期,朕會擬寫一份章程。其實,修築混凝土道路,朕還有另外兩層考慮。”
朱允炆坐了下來,示意解縉等人坐下。
“皇上,除邊防、運輸之便,臣等實想不出還有其他考量。”
鄭賜直言道。
朱允炆淡然一笑,道:“你領工部,想不出那麼多也屬正常。朕所慮還有二,其一,便是百姓就業問題。”
“皇上,何為就業?”
解縉皺眉問道。
朱允炆看了一眼迷惑的眾人,想了想,貌似就業是後世詞彙,便解釋道:“就,即也;業,生計。就業之意,便是從事生計之事,以養家人。”
“原來如此。”
解縉點了點頭,瞭然道:“百姓有了生計,便有所得,朝廷雖耗費了銀兩,但銀兩流入了百姓手中,百姓又會花錢買百物,到時商業繁盛,朝廷稅也會增長。皇上是想以修築道路,以促百姓殷富,增百商之利?”
“解愛卿所言極是。”
朱允炆讚賞過解縉,將目光看向黃子澄,道:“雖然戶部會耗費不少銀兩,但從長期看,朝廷會透過商稅、農稅,收回這些銀兩。”
黃子澄放鬆下來,長遠看,眼下的投入並算不得虧本。
“那皇上第二層考慮是?”
黃子澄期待地問道。
朱允炆嘴角的笑意緩緩收起,臉色變得嚴肅起來,緩緩說道:“寺院、道觀、士紳、藩王,憑其財力,大肆購置田產,遏田產兼併國策儼成虛設。百姓售賣其田,雖得眼下巨利,然於未來而言,其失去了立身之本,不出三年,大明便會多一批佃農,這是朕不想看到的。”
“可朝廷又能如何?嚴令禁止他們購置田產?寺院、道觀的田產還說,朕可以下令,讓其預留部分田產,其他田產分給百姓,可士紳田產、藩王田產又如何處置?他們合法購買田產,朝廷總不能強取豪奪,勒令不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