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 五年基建計劃(第1/2頁)
章節報錯
路與路,是不同的。
朱允炆招手,對走過來的顧三審問道:“可都準備妥當了?”
顧三審肅然道:“已準備妥當。”
朱允炆微微點頭,側身對黃子澄、鄭賜、解縉等人說道:“既如此,那就看看朕為什麼要修混凝土路吧。”
幾個民夫上前,將最初一段混凝土道路上的草蓆子取了下來,打掃了一番,顯露出了清潔的路面。
黃子澄、鄭賜等人隨朱允炆走上了混凝土路面,鄭賜用力踩了踩,驚訝地說道:“這路面好平整,竟沒有半點坑窪。”
黃子澄彎身,用手觸控著路面,贊同道:“確實整潔,甚至有些光滑。不過……”
只憑著光滑、平整,是不可能說服戶部撥款混凝土道路。
朱允炆也沒有說什麼,只是對顧三審點了點頭,顧三審便安排人將取來的水向混凝土路面上潑,黃子澄、鄭賜等人不得不退至一旁。
水順著力道,流淌向另一側土路之上,土路逐漸出現了水汪,道路也變得泥濘起來,反觀混凝土路,除了溼潤一點之外,並沒有任何變化,甚至都沒有積留多少水。
“皇上,這路面中間偏高嗎?”
解縉見潑的水都向兩側流去,中間幾無積水,不由問道。
朱允炆微微點了點頭,道:“很小的坡度,走在上面不會察知。黃尚書,左右對比一番,你認為如何?”
黃子澄對比著土路與混凝土路,優劣一看便知,只是黃子澄依舊搖頭道;“皇上,雖然官道遇雨時會有些難走,但耗費如此巨大,修築這混凝土路,臣依舊認為不妥。”
朱允炆看著黃子澄,嘆了一口氣,道:“看來愛卿是不想出這筆錢了,也罷,顧三審。”
顧三審瞭然,安排人通知下去。
黃子澄、鄭賜等人轉身看去,只見不遠處出現了四十重騎兵,披掛齊備,氣勢渾雄地走了過來。
二十重騎兵走泥濘之路,時不時馬匹會彎下馬腿,若不是騎兵馭術精良,加上速度偏慢,說不得馬匹便會摔倒。
而另外二十重騎兵踏在混凝土路面之上,踏踏之聲悅耳,整齊,沒有半分凌亂,若不是混凝土路尚短,說不得可以飛馬而出。
兵仗局的人推來了四門沉重的火炮,兩門火炮陷在了泥坑之中,幾個人吆喝著,用力推才走出一段路,回望一看,道路之上多了兩道深深的車轍,後續再想行人或走火炮,更為困難。
而反觀混凝土路,火炮運走輕鬆,走過之後,甚至連一個痕跡都沒有留下。
黃子澄臉色變得凝重起來,他雖只是領戶部,但也清楚道路通暢的重要性。
朝廷政令通達需要道路,驛使傳報需要道路,民眾與商人需要道路,軍隊調動也需要道路!
而無論是官道還是地方道路,皆是泥土路,一遇雨天、雪天,道路便不再通暢,政令難傳,驛使難行,民商難行,軍隊更難調動。
這混凝土路,改變的不止是一條路,還有朝廷對地方的管控力,對地方的管制力,若地方有問題,朝廷憑藉如此便利之
道,在最短時間內進行管控,無論是政令,還是軍隊調動,都不會因為天氣而拖延。
解縉、鄭賜等人看著黃子澄,默不作聲,他們也看明白了,這混凝土路成本是高,但作用不容忽視,從大局來看,這筆投入絕對值得。
黃子澄看向朱允炆,行禮道:“臣只問一句,這混凝土道路可用多少年?”
朱允炆知道黃子澄已有了選擇,便認真回道:“按照朕的估算,三十年沒問題,若認真維護、修補,五十年還是可以堅持。”
大明的混凝土路,絕沒有超載的可能,最重不過是馬匹拉點貨,偶爾跑跑重騎兵、運轉下火炮,在這麼理想的狀態下,混凝土路外力損傷的可能微乎可微。
用個幾十年,應該不成問題。
黃子澄聽聞朱允炆的回答,肅然道:“混凝土路當大行其道,戶部願每年拿出百萬銀兩,以資新路。”
朱允炆嘴角含笑,道:“黃愛卿,朕修路,可不止是為了修路。”
“臣知曉,皇上還考慮了運兵問題。”
黃子澄回道。
朱允炆搖了搖頭,道:“事情可沒那麼簡單,走吧,我們回宮,具體謀劃下。”
武英殿。
朱允炆展開了一幅大明輿圖,指了指北平方向,道:“朕真正想要打通的是這一條路線,由京師出發,一路北上,經鳳陽、徐州、開封、濟南、真定至北平。以北平為中心,向西打通大同、太原、延安、蘭州,向東打通廣寧、大寧與遼東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