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戶部不想修路(第2/2頁)
章節報錯
不得已,朱允炆改進了工藝,將三腳架、滑輪、配重設計了出來。
在鐵棍一端增加了配重,透過配重自重向下滑落的力驅轉鐵棍,而在配重落地之後,則利用滑輪輕鬆提起配重,整個過程中只需要安排兩個人,一個負責提起配重,一個負責調整配重,同時將繩子重新纏繞好……
雖然這種方式比較費繩子,還需在配重下面挖一個大坑,以增加一次驅轉的次數,但畢竟解決了基本的作業效率問題,只要增加攪拌機數量,便可以保證供應穩定。
朱允炆給匠人囑託著標準,時不時檢視下混凝土攪拌狀況,見差不多了,便安排人準備施工,一個個麻袋平鋪在地上,王九開啟攪拌機後倉門,用鐵鍬剷出混凝土至麻袋上,有兩人抬著麻袋便走向施工道路。
按照後世施工標準,混凝土道路需要分三層,最下側是墊層,主要是隔水、排水,同時承載上層力,中間一層為基層,是承載負荷的主要層,最上一層是面層,主要是混凝土。
考慮到官道本身就存在著墊層與基層,朱允炆的混凝土道路施工,其實就是負責面層施工。在沒有官道或官道破損的地方,才需要重新佈置墊層與基層。
“厚度不夠,再加混凝土。”
李老三看著路邊立著的木棍喊道。
木棍高一尺,混凝土施工厚度是八寸,而這就需要大量的混凝土來鋪,在鋪到八寸高度之後,會有匠人拿著木板去抹平,讓整個路面變得光滑。
朱允炆盤算著施工進度,按照當下五個攪拌機的供應來計,十五步寬的道路一天鋪就三丈,等後續攪拌機數量增加,再考慮句容一地的水泥供應量,最多能夠五段施工。
一天十五丈,就按五十米算,一千五百里路,想要修成,至少也得四十年。
估計等自己死了,也沒機會看到南京到北平的混凝土路了。
想要縮短工期,最大的問題不是人,也不是錢,而是水泥,句容只是一個縣城,雖然那裡水泥質量高,儲量足,但畢竟動用人手有限,無法支撐大規模的基建工程。
木桶理論,決定水多少的不在於長處,而在於短處。
解決不了水泥供應,那自己雄心勃勃的基建事業就無從談起。
朱允炆正盤算著需要擴大多少水泥供應量,才能支撐自己搞個三線建設,將去北平的路也一併修了,身後傳來了腳步聲。
解縉、張紞、黃子澄、鄭賜等人走了過來,看著熱火朝天的工地,都有些意外,這裡並沒有多少匠工,仔細數數,也不過八十餘人。
“這修的什麼路?”
黃子澄走到施工地邊緣仔細看著,路面倒是很平整,只不過這還帶著水,一看就走不得人,這樣的路,修來有何用?
鄭賜想要踩一腳試試,卻被一旁匠人阻止:“這些路還不能踩,會壞掉的,沒看到有欄杆……”
堂堂工部尚書,就這樣被人訓了一頓。
朱允炆一臉笑意地走了過來,說道:“鄭尚書也不要怪他們,這路想要上人,至少也得等上兩日,此時上去可是會損壞道路的。”
鄭賜尷尬地笑了笑,道:“臣從未見過如此古怪之路,一時興起……”
黃子澄左右看了看,對朱允炆直言道:“皇上,臣此來是想說這道路修不得,一側官道並無破損,為何還要勞民傷財,大興這種道路?戶部之財,取自百姓,也應用之百姓,而不是無端浪費。”
朱允炆搖了搖頭,道:“黃尚書依舊是鐵骨錚錚,直言善諫。這混凝土道路修還是不修,朕不做最終決斷,便交給戶部如何?”
黃子澄有些錯愕,原以為皇上鐵了心要修混凝土路,自己進言反駁,必冒犯天顏,說不定官位不保,可現在,皇上竟說將修建與否的權利,交給戶部?
解縉沒有說什麼,只是看有人拿草蓆子蓋住了混凝土路,不由想起什麼,側身看去,不遠處那一截路,應該遮蓋了有些時間了。
“皇上此言當真?”
黃子澄肅然問道。
“君無戲言。”
朱允炆自信地看著黃子澄,指了指不遠處的草蓆,道:“混凝土路耗費不小,朕是清楚的,可為什麼朕要主張修這種道路,愛卿可清楚?”
黃子澄、鄭賜紛紛搖頭。
黃子澄的出發點是:戶部沒錢給皇上修路玩。
鄭賜的出發點是:工部沒人給皇上修路玩。
至於為什麼修路,兩人從未思考過,只下意識地認為,路嘛,不就是走車馬人的?能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