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大明國歌(二更)(第1/3頁)
章節報錯
八月底,朝堂紛擾之事漸消,幾乎所有官員都將目光投向了一件事:
三大國本,即國歌、國旗、國徽。
自建文元年開始,至當下長達八個月的時間,無論是京師,還是京師外府州縣,無論是繁華蘇杭,還是困頓邊疆,只要有官衙、官學,就會有三國本之論。
這是一件大明天下,所有士紳、官僚階層共同參與的盛事,甚至在京師等地,一些富農、商人也想盡辦法參與其中。
按照禮部統算,全國各地報送各類方案,均超過了三千份,然良莠不齊,經禮部、內閣、都督府、都察院、六部等初審之後,每一種方案只遴選出了五百份。
而這五百份,又經過一輪輪審查,無數場爭論,才最終各留下三十六份方案。
沒辦法再減了,再減下去,就要打人了。
以國歌來論,三十六份方案,內閣一份,六部及相關衙署、國子監合計十份,五軍都督府三份,剩餘二十二份,是全國各地布政使送來的。
總不能讓人家連決賽都不進,淘汰賽就把他們趕走吧?
這多不地道。
得罪人也得交給皇上去得罪,禮部不願意當這個冤大頭,於是,三十六方案一起呈報到朝堂之上,由皇上與百官共同決議。
第一項決議的,便是國歌。
說起國歌,朱允炆有些感嘆,對於封建王朝,不能說它沒有國歌,只能說,在明及以前,是沒有國歌的,直至晚清,才會現了國歌。
一八九六年,李鴻章出使西洋,人家要奏樂奏國歌,清朝沒有,李鴻章也沒有,於是用了一首詩詞作為“國歌”:
“金殿當頭紫閣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雲車駕六龍。”
這首存在於外交場合的國歌被稱之為《李中堂樂》。
但這並非是朝廷法律規定的國歌,後面清朝還寫了一首陸軍軍歌《頌龍旗》,整天喊著“揚我黃龍帝國徽,唱我帝國歌”,但那也不是國歌。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法律條文,給予國歌地位的,是清朝的《鞏金甌》:
“鞏金甌,承天幬,民物欣鳧藻,喜同袍,清時幸遭。真熙皞,帝國蒼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只不過這首國歌還沒來得及廣傳於世,保護清朝,一個月之後,辛亥革命爆發,這首國歌也就成為了清朝的“葬歌”。
雖然除清朝之外,其他封建王朝都沒有國歌,但如果仔細去看,還是存在著一些“準國歌”。
比如商朝,其準國歌是《詩經·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殷受命咸宜,百祿是何。”
周朝準國歌為《文王》:“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上帝既命,侯於周服。侯服於周,天命靡常……儀刑文王,萬邦作孚。”
不過商周時期的準國歌傳唱度不高,知道的人不多,但秦、漢的準國歌,那就有名多了,凡是看過歷史的,幾乎沒有不知道的……
秦朝的《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
漢朝的,自然是《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到了隋唐,李世民還是秦王時,打架之餘還不忘研究曲調,創作出了秦王破陣樂,這可以說是大唐的軍歌,後來又被改編為歌舞曲為一體的歌曲,堪稱大唐準國歌……
“主聖開昌歷,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後,便是太平秋”的破陣樂終沒擋住大唐的衰落。
宋文化太過多元,找不出一首可以作為“準國歌”的歌曲。
元朝時,大家都去聽曲子去了,哪裡有“國歌”出世的機會。
朱元璋雖然勇猛,睿智,開疆拓土,遠近外交,卻也沒有給大明找個國歌,現在輪到朱允炆了。
一定要找一首歌,作為大明國歌,世代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