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開啟大同急報,只見其中寫著:

臣大同都司郭英奏報,晉商常千里為保北上安危,聯七大晉商,集駱駝七百餘、馬匹四百餘,合近兩千人,負大量鹽、鐵、絲綢等物。

臣知此行不妥,然皇命在身,時月不候,難以請示,與安全域性千戶顧雲商議,準其九月一日出關,北上探查,以覽東西蒙古全貌……

朱允炆反覆看了兩次,才收起急報,目光憂慮地看向西北方向。

八大晉商聯手了嗎?

這對於大明而言,或許不是一件好事。

在明朝歷史上,東林黨的背後便是江南財團,而其憑藉著強大的財力,干涉與影響著大明王朝,當時的江浙一代,儼然成為了江南財團的“獨立”之地。

財團走入政治,有害無利。

雖然政治與財團都是吃人血的,可政治多數情況下是講究策略的,有底線的,有節制的,也是願意遵守規矩的。

可財團沒有這些,他們唯利是圖,一切向錢看,只要有錢,別說弄死幾個人,就是出賣國家,他們也毫不眨眼。

像是一些財團,可以憑藉自己的優勢,給外面輸送一下“滴來滴去”的資訊,以獲取更多的利益,他們不會考慮利益之外的東西。

歷史上的八大晉商,是不是賣了大明,投靠了清朝,致使大明加速滅亡,這種事不好說。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八大晉商手握上億銀兩的資產,面對大明風雨,卻選擇一動不動,不出一文,任其毀滅。

而等清人入關,卻齊刷刷跪了下來,“皇商”的帽子,便飛到了他們頭上。

至於“皇商”的帽子為什麼沒戴其他人腦袋上,這就留人遐想了……

朱允炆允許商業的發展,也允許商業做強做大,但絕不允許財團操控政治,雖然現在的商業財團尚未形成,大明上下的商業格局還沒形成,但身為君王,不得不考慮如何給商業這頭猛獸,加一個籠子。

“看來《商律》需要修改了。”

朱允炆低語。

“差人告訴顧三審,讓他給大同回信,便說:無妨。”

無妨,就兩個字,但卻需要有人奔波兩千餘里去通告訊息。

古代就這點不好,資訊傳遞太慢,又沒電報,也沒開通電話,火車飛機也跑不出來,只靠人和馬,效率太低。

總不能天天八百里加急吧,會死馬也會死人的……

朱允炆也知道這個問題,但沒轍,就大明當下,唯一可行的方案,那就是修築混凝土路,以坦途換時間。

馬恩慧換了常服,看著站在門口的朱允炆,走上前,道:“皇上,若有國事……”

朱允炆拉著馬恩慧的手,輕鬆地說道:“一點小事,朕已經安排好了。給太后請了安,我們便出宮。”

小事?

馬恩慧雖不知發生了什麼,但能用八百里加急遞送的情報,絕不是小事。

從慈寧宮走出後,朱允炆與馬恩慧便走向東安門。

雖然馬府處在中城,但馬恩慧的父親馬全,卻是光祿寺少卿,今日還在當值,既然要回家探親,總得把老丈人一起帶上吧。

早在朱元璋還是吳王的時候,便效仿元朝制度,設定了宣徽院,主膳饈事。後來大明開國,朱元璋“去元化”,將宣徽院改為了光祿寺。

洪武八年,朱元璋改光祿寺為光祿司,負責祭品宮膳、節令筵席、蕃使宴犒等事,說直白一點,就是一為宮廷聚會等

提供餐飲服務的機構。

也不知道是不是朱元璋想吃肉,宮裡的肉不夠吃,洪武十九年,朱元璋又將其改為了司牧局,不僅要提供吃的喝的,還得負責養若干頭豬、若干頭野味……

直至洪武三十年,又恢復成了光祿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