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 設定個小學(一更)(第2/3頁)
章節報錯
在內閣與翰林院提出的解決白蓮教方略中,除了主張嚴懲、監控之外,還提出了一點,那便是啟發民智。
這個觀點是姚廣孝提出的,他認為,人沒文化不服管,不信你看,北面韃靼、瓦剌,南面各土司,山裡經常鬧騰的,大部分都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
反觀歷史,有文化的人很少造反。
不信你去找歷史書,把自古以來的造反者列個表,文盲、半文盲佔據絕大多數……
朱元璋一開始也是文盲,但人家是在造反過程中自學成才了,就建國之初,聖旨都寫不好。
比如鬼子來了,朱元璋寫了一封聖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告訴百姓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傢伙來了,殺了再說。欽此。
就如此霸氣的白話……
姚廣孝的建議為翰林院所採納,被朱允炆認可,加之災民入京師已成定局,拖家帶口的,總需要給他們安頓好。
百官對女子入學有警惕,不舒服,會反對,那咱就換一條路走。
災民來京師打工幹活,人家孩子丟家裡不合適吧?
一起拉到學院裡讀書去,即可以解決了孩子學習問題,也免去了災民後顧之憂,能全身心幹活不是?
人家都成災民了,你還計較男童、女童?
他們現在的身份,就一個,那就是大明受災的百姓。
徐妙錦吃驚地看著朱允炆,又低頭看了看是手中的建築圖,沉思稍許,才問道:“皇上哥哥沒有說笑吧?”
“朕不會在這種事上開玩笑,京師初等學院的選址,便安排在國子監周圍吧,一應花銷,可用皇后名義支出。”
朱允炆認真地說道。
馬恩慧轉頭看了一眼朱允炆,沒有反對。
皇后體恤百姓,自己花錢給百姓照顧下孩子,百官再怎麼蹦躂,也說不出個所以然。
徐妙錦看著把自己摘得一乾二淨的朱允炆,不由佩服道:“皇上運籌帷幄,果是不凡。那微臣便去定址,然後再入宮找皇后姐姐要銀子。”
“本後是第一次不待見你啊……”
馬恩慧含笑道。
徐妙錦嬉笑一番,也沒逗留多久,便出了宮。
數日後,長江北岸。
李老三看著眼前壯闊的長江,不由心生畏懼,相對渦河而言,眼前的長江之寬廣,實屬難見。
“老班頭,你說咱們去哪個門?”
李九拉著自己的兒子走了過來,張望著長江水問道。
李老三懶得理會李九,這個傢伙就是個沒主見的,一開始不想去京師,後來想去了,但見大夥都沒動靜,便慫了。
等到後來人越多越多,他才去報備。
“我打聽過了,金川門外是大糧倉,聽說要儲備幾百萬石糧食呢,我們要不要去那裡做工,起碼餓不著肚子啊。”
《種菜骷髏的異域開荒》
李九認為自己的選擇是對的,力勸李老三一起。
李老三瞥了一眼李九,道:“你怎麼打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