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 設定個小學(一更)(第1/3頁)
章節報錯
在朱允炆的構想中,京師初等學院便等同於後世六年制小學。
古代的教育系統,主要分為兩個內容,一為官學,二為私學。
官學便是中央或地方朝廷直接創辦與管理的學校,可以理解為國立學校,在中央稱之為太學或國子監,地方則為府州縣學。
《周禮》記載:“鄉有庠(xiang),州有序,黨有校,閭有塾。”
庠、序、校、塾是古代地方各級學校稱呼,很多人都知道“校”與“塾”,卻不瞭解“庠”、“序”,但在一些歷史古學院名跡中,往往刻有“蔭澤庠序”四個字,指的便是蔭澤學校。
早在西周時期便出現了官學,一直延續不絕。
官學不收取學費的,管吃管住,畢業了,還包分配工作。不像是你拜師孔子,還得送臘肉作為束脩。
需要說一點的是,最初的官學實質上是權貴官學,如果你是平頭百姓,也想去官學學習,那是沒機會的。
這個時候想要學習,最好的辦法還是養一頭豬,殺了做成臘肉,給孔先生、孟先生送過去……
官學面向平民開放,是隨著科舉制逐漸發展起來的,存於唐宋之間。
朱元璋雖然出身草根,卻深知教育之重,在開明初,他便直言:
“治國之要教化為先,教化之道學校為本,今京師雖有太學而天下學校未興,宜令郡縣皆立學,禮延師儒,教授生徒,以講論聖道,使人日漸月化,以復先王之舊,以革汙染之習。”
加上元末戰亂,元朝“學校之設,名存實亡”,“學校廢弛,人紀蕩然”,朱元璋便狠抓了一把教育。
最初設定國子學(國子監的前身),緊接著便下令:“天下郡縣並建學校”,在全國各府、州、縣設定學校,府學設教授、州學設學正、縣學設教諭等教官。
在洪武八年,朱元璋下旨,“詔天下立社學”,社學的出現,可以說是朱元璋的偉大之處,因為他將教育普及到了民間,讓民間百姓有書讀、有書看。
朱元璋規定府州縣每五十戶人家設定一個社學,二十歲以下孩子入學。
朱元璋的行為是好的,卻沒辦成好事。
原因也很簡單,社學的主課就兩樣:《大誥》與《大明律》。
你讓小夥子們天天聽你講這個法律,那個法規,砍頭剝皮之類的懲罰,誰也不願意聽啊,時間長了,不留下心理陰影才怪。
也不問問人家孩子是不是要去放羊,家裡的白菜賣出去沒有,就拉著去聽課,這就很擾民了。
朱元璋聽說孩子們還有家務,一抬手,把社學給廢了。
好了,大明的官方小學無疾而終。
可過了幾年,朱元璋又覺得,孩子有家務也不能耽誤學習啊,於是一揮手,在洪武十六年,社學又給恢復了。
不過朱元璋還是知錯就改的,既然官方小學擾民,那就改民辦小學吧,至於學費,那是你們自己的事,想學就交,不想學,那就繼續餵豬賣白菜去。
在州府縣學與社學之外,朱元璋還關注到了少數民族教育問題,在廣西、貴州、雲南、四川等地,設定了宣慰司儒學和安撫司儒學。
除了這些“本科類”學校外,大明還存在有醫學、陰陽學等專科學校。
明代市民文化的普及,學風之盛,都與朱元璋的教育體系有關。
《明史》在這方面,給了朱元璋高度的評價:
“蓋無地而不設
之學,無人而不納之教庫聲序音,重規疊矩,無間於下邑荒徽,山派海涯此明代學風之盛,唐、宋以來所不及也。”
雖然史官說的話,難免有逢迎、溢美之嫌,但朱元璋重視教育,是不爭的事實。
後來的聖人王陽明,他便推崇朱元璋的平民教育,並將其融匯在自己的教育理念之中。
朱允炆設定京師初等學院,一是為了彌補官辦小學的空白,配合後續國子監革新;二是為了解決白蓮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