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京察+外察=全察(三更)(第2/3頁)
章節報錯
來練子寧的覺悟有點高啊。
朱允炆在國子監大辯論時,已經在思慮“考課”之事,原本計劃安排在科舉之後,只是還沒等解縉提出“考課”官員,黃河、淮河一線暴雨,渦河決堤,懷遠被淹……
於是“考課”一拖再拖。
懷遠知縣被百姓打死,百官無一人為其喊冤。
朱允炆對此事的評價,只用了唐太宗的八個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練子寧認為朝廷官員經過洪武初期的嚴苛,中期的恐懼,晚期的忐忑之後,在建文元年徹底放鬆下來。
放鬆的結果,便是報復性的貪婪。
所謂的“紙醉金迷,貪腐橫行,絕非一縣”,朝堂之上,傳蕩著練子寧堅決的聲音。
朱允炆頻頻點頭,在練子寧講完之後,肅然道:“開考課於文臣官吏,期海宇宇諡,民樂雍熙,以內閣解縉、翰林院姚廣孝、吏部尚書齊泰、都察院練子寧為首,組考課四人團,統攬京師內、外考課,毋寧私情,以正乾坤!”
眾文官員聽聞之後,臉色都有些難看。
考課,也被稱之為考績、考功、考核、考校等。
早在先秦時期,便出現了考課。
《尚書·舜典》記載:“三載考核,三考黜陟幽明”,並明確了考核的處理方式為“黜退其幽者,升迸其明者”。
在這個時期,考核制度尚不完善,但其“三載考核”的方式,卻被後世所用。
考核制度初步形成,是在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分為兩種:
其一,諸侯王朝覲。
簡單來說,就是諸侯王從自己家裡,坐上馬車,前往京城述職。
其二,天子巡狩。
這就不需要麻煩諸侯王四處奔波了,天子五年出京一次,駕著馬車,打個獵,旅個遊,邂逅個美女,到了某個諸侯王地界,看看土地開墾了多少,是不是養老尊賢了,然後決定你是繼續當諸侯,還是把你廢掉。
戰國時期,商鞅、李斯、吳起等變法,為了區別軍功、更好治理國家,文官、武官制度逐漸建立。
在這個時期,出現了著名的“上計制度”。
“上計制度”,包含了戶籍財政、治獄懲盜、宗室名籍、邊戍狀況、地理行政、勸課農桑等。
秦朝文官考核,仍以“上計”為準。
漢朝不僅採取“上計”,還引入了“刺察”,即刺史到地方巡查。
唐代考核逐漸完善,在京城設定了考功郎,專門負責京官考核,於地方設定考功外郎,考核地方官。
宋代設定審官院負責京官考核,考課院負責州縣官的考核,一年一次小考,三年一次大考。在此時,明確了“四善”標準,即“德義有聞、公平可稱、恪勤匪懈、清謹明著”。
到了元代,雖然也有考核制度,也設定有廉訪使負責外出考察,但對於整個元帝國而言,始終都維持著“重武輕文”的狀態。
文官考核?
那是什麼玩意,沒幾個人懂,也沒幾個人去抓。
朱元璋在總結元朝滅亡的原因時,便認為缺乏考核,貪官汙吏橫行,是元朝滅亡的一大因素。
為了避免大明重蹈覆轍,朱元璋在建國第一年,便設定了文官考核制度,第二年,要求地方文官三年期滿時,要到吏部來接受考核。
之後朱元璋一次次完善考核制度。
朱元璋的文官考核內容只要兩樣:
考滿,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