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武成一腳踢開了門,正在擦拭銀子的知縣吳才茂愣了下,旋即破口大罵:“哪裡來的賊民?來人啊!來人!”

“不用喊了,他們都沒空過來。你便是吳茂才?”

雄武成徑直走了過去,看著桌上擺成小山的銀錠,不由咂舌道:“不愧是知縣大人,端得好雅興,以銀錠為基,搭山為樂,不錯,不錯。”

“你是何人?現在滾出去,本官還可饒你一命。”

吳才茂見對方竟然拿自己的銀子,不由憤怒。

雄武成冷冷地看著吳才茂,道:“某家是誰?那你可要聽好了。我乃大明安全域性指揮同知雄武成,奉皇上之命,隨內閣大臣鬱新,賑濟懷遠災民,清查你這種喪盡天良的官僚!吳知縣,你施民沙粥,阻病患入城,鬱大人已下令將你革職查辦,現在,你是自己走著去地牢,還是我拖著你去?”

“安,安全域性?”

吳才茂渾身一軟,趴在桌子上,壘成小山的銀錠失穩,嘩啦啦散落在桌上,有些掉在了地上。

內閣大臣來了?

安全域性也來了?

這,這怎麼可能,不就是一個小小的懷遠受災,至於朝廷派人來嗎?就算你們來,也去懷遠,來我定遠做什麼?

雄武成見吳才茂喜歡被動,便讓人拖他去了地牢。

鬱新帶人趕往定遠縣衙。

縣衙門前,有一道照壁,照壁之後則為牌坊,牌坊的匾額上寫著的是“忠廉坊 ”。

走過牌坊,則是縣衙大門。

縣衙大門兩側的牆,並非是筆直的,而是呈“八”字型,這也是很多人稱衙門為“八字衙門”的由來。

這八字牆的作用,就是貼東西,可以是科舉名單,也可以是榜文,還可以發幾個小廣告,畫上畫像,釋出個懸賞什麼的……

如果哪位想要除暴安良,做位江湖俠士,記得去這裡看看,說不定還能幹一票,換點賞錢。

在大門右側,設定有一個總鋪,這裡可不是打地鋪、接待人的招待所,而是公文快遞收發站。

進入大門,左手邊是土地祠,哦,你最好是別來上香。

土地爺在不在家,出沒出差不清楚,但裡面很可能站著幾具人皮稻草人。

土地祠搬入縣衙,可以說是朱元璋的創新,也許老朱覺得在外面剝皮不太好,當著土地爺的面幹這件事,等這些人死了之後,土地爺也能給閻王捎句話……

右手邊是衙神廟,這裡多數供奉的是西漢時期的丞相蕭何、曹參,所謂“蕭規曹隨”,就是告訴當官的要聽話。

面前儀門有三扇門,中間是給上級或同級官員用的,官職如果低於知縣,只能走兩側小門。

走過儀門之後,是一個寬闊的庭院,不遠處有個“戒石亭 ”。

石碑南面刻著“公生明 ”三個字,取自《荀子》中的“公生明,偏生暗 ”,北面則刻著“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十六個字。

再向前,便到了大堂,審案、辦公都在這裡。

大堂兩側設有耳房與廂房,耳房用作庫房,廂房則是吏員六房,還包括了馬科及承發房、鋪長司等。

在大堂之後,則是二堂,後面還有個三堂。

二堂是官員睡午覺的地方,或者是審案的時候困了,轉身就可以去二堂眯會。

三堂是知縣居所,當然,一些不方便公審的案件,暗箱操作,貪汙受賄,多發生在這裡。

這也可以理解,

三堂多隱秘……

相對於唐宋元時期,明代初期的縣衙最大變化,還不是把土地爺搬到縣衙,而是所有官吏,都住在縣衙裡,你想要回自己家宅子裡過舒坦日子,那想都別想。

《大明律》規定:“凡有司官吏,不住公廨內官房,而住街市民房者, 杖八十。”

所以說,你在明代去縣衙辦點事,跑一趟準能把事辦成,哪怕讓你找相關部門,遛個彎,也能找到。

受益於老朱這一條規定,大明縣衙的房間那是相當的多,足有一百五六十間,弄幾個通鋪,擠一擠,安置千餘人不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