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鹽鐵專賣與走私商人(第1/2頁)
章節報錯
大明江山是從蒙元手中奪過來的,在大明建國之初,朱元璋為打擊北元,便對逃到塞外的蒙古殘部實施了嚴厲的經濟封鎖政策。
朱元璋說了:
互市,不辦了。
交易,不要了。
跑不過他們,也要封死他丫的。
很多人對於大明的經濟封鎖嗤之以鼻,認為沒多大作用。
有這種觀點的人,通常都是這樣想的:
蒙古部落嘛,渴了有純牛奶,餓了有牛羊肉,冷了有純天然的羊皮大衣,大口喝奶,大口吃肉,大大咧咧迎著風,瀟灑快活,吃穿不愁,用得著怕大明的經濟封鎖?
這沒錯,大明再封鎖,也攔不住蒙古部落養牛馬,也攔不住人家造娃。
可是你再怎麼吃牛羊肉,也得用鹽吧?
沒有鹽,吃東西什麼味道都沒有,這也就罷了,頂多委屈下味覺,不會委屈胃。
可一旦長時間不攝入鹽,人的身體機能便會損壞,渾身無力,到時候別說牽羊放牧了,就是給你一根繩子,也只有被牛馬拖著走的份。
蒙古不是草原便是沙漠,哪裡來的鹽?
就算你走了運,找到一個鹽沼澤,估計也只夠你一家子人吃的,想要供應龐大的蒙古部落,想都別想。
除了鹽,還有鐵。
別看蒙古草原多,偶爾還有幾座山,可發現的鐵礦不多啊,再說了,就算是挖出來鐵礦,你也需要匠人吧?
總不能點個小火堆,燒石頭玩,這刀子、鐵鍋,就燒出來了……
很不幸,蒙古部落地方很大,但鹽鐵這東西,奇缺。
再看中原王朝,很多朝代,都將鹽鐵作為一把利器,握在朝廷手中,稱:
鐵鹽專賣。
事實上,鹽鐵專賣也不是一下子形成的,也並不是每個朝代都專賣的。
夏、商、周等朝代並沒有專門的鹽業政策,只是設定了管理食鹽採製的官員,允許民間自由開採,你弄出來,你自己吃也行。
一些諸侯還將鹽作為貢品獻給周天子。
這個時期可以說是完全開放的市場,鹽的定位就是一種大家都需要的土特產。
到了春秋時期,事情就變了。
齊桓公想了想,
這是個亂世,與其被人幹掉,不如干掉別人,幹掉別人那得需要錢,有錢才能搞軍備競賽,問題是誰能給自己撈錢。
齊桓公找到了鮑叔牙,鮑叔牙搖頭,表示自己幹不了,於是推薦了經濟學家管仲。
管仲上來之後,實施了“官山海”政策,意思是,齊國所有的山林海澤都是官府的,食鹽與礦產當然也是官府的。
管仲創造的鹽政,可以說是“部分專賣制”,官府可以採鹽,民間也可以開採,但是有一點,民間開採的鹽,你不能拿到門口,擺個地攤就給賣了,必須賣給官府,官府統一銷售。
興鹽鐵之利,讓齊國成為了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
再看秦朝,其實秦朝的興衰,自始至終都有著鹽鐵專賣的影子,雖然有些時候也允許地方開採食鹽,官府負責徵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