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藩王,便是寧王朱權。

朱權與其他藩王不一樣,其他藩王手中的兵,基本上都是朝廷經制之兵,是朝廷編制內的軍士,身上流淌著的,是華夏人的血液。

可朱權手下的兵,是朵顏三衛,是以蒙古人為主體的僱傭兵。

雖然這些人吃的是朝廷撥付的糧食,但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這些人只是臣服於大明,聽從大明的調遣,但並不承認自己是明朝的人。

這些僱傭兵彪勇善戰,騎術精良,若只是幾百幾千人,分流、同化、內遷,還容易控制,可這些人,不是幾千人,而是八萬人。

嗯,八萬還都是騎兵精銳,在這八萬後面,還站著一大堆放羊娃、放牛娃……

幾十萬人口呢,一旦引入關內,哪天他們和韃靼、瓦剌一碰頭,相約裡應外合,抄起傢伙造了反,那誰能抵抗得住?

朵顏三衛,實際上朵顏、泰寧和福餘三衛。

朵顏衛在屈裂兒河(指洮兒河南支流歸勒裡河)上游和朵顏山一帶;

泰寧衛在塔兒河(今洮兒河)流域,即元代泰寧路;

福餘衛在嫩江和福餘河(今烏裕爾河)流域。

攤開地圖看看,這是很大一片區域,可不是幾里路,幾十里路小小的一片區域,其面積甚至超出了朝鮮半島。

因為朵顏衛也被稱之為兀良哈衛,所以其所在的區域,也被稱之為“兀良哈地區”。

歷史上,朱棣造反時,便用計謀從寧王手中搶走了朵顏三衛,並藉助朵顏三衛,屢破朱允炆的大軍。

靖難成功,朱棣上位,朵顏三衛的功勞是不容忽視的。

朱棣也仗義,給朵顏三衛封賞之後,又安排他們回去放馬了。只不過,朵顏三衛的野心,已經從靖難中滋生出來。

回去沒多久,人家就開始活動,準備佔據更多的牧場,甚至想要把大寧一塊拿走。

後來反反覆覆,朱棣親征時,總會時不時照顧下這些昔日的小弟。

朱允炆清楚這些人是不太可能一直屈從於大明的,他們的臣服,只是因為被打敗了,為了能夠活下去,不得已的選擇。

一旦他們認為自己有了足夠的力量,不會再敗給大明,那便是他們反叛的時候。

這個時間,不會太遠。

哪怕是給他們新軍之策,他們也不會感謝朱允炆,更不會為大明賣力。

所以,想要解決朵顏三衛,就不能採取純武力的壓制,需要用其他的方法。

無論是瓦剌還是韃靼,亦或是朵顏三衛,他們都是放牧為生的,生活裡就幾樣東西:

女人,孩子,牛羊馬,草原。

吃的,喝的,都靠草原給予。

想要弄個洗臉盆,打個鍋,燒個菜,喝口茶,回頭一看帳篷,啥都沒有,然後站在土坡上一看,自己家裡沒有,但人家家有啊。

可是人家不賣自己東西,用馬交換都不換。

咋辦?

還能咋辦,搶唄。

遊牧民族與中原王朝之間的戰爭,很大一部分,便是你有我沒有,我想要你不給我引起的……

現在,朱允炆打算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