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倫回道。

朱允炆想了想,說道:“歷來恩科,總免不了作弊手段,可有什麼方法,免得選才不實。”

作弊這個問題,自古便有。

依靠作弊考出來的“優等生”,往往都是帶水分的。

唐高宗注意到了這一點,準備擠一擠水分,開創了殿試。

只不過唐高宗終究還是力氣不夠大,擠水分不太勤快,有一次沒一次的,總沒個定數。

真正勤快的,當屬武則天。

小武一看,好啊,作弊問題這麼嚴重,以致於“選部送人都不實”,加上老公不給力,那就自己來幹吧。

親自問策,一連問幾天,有沒有本事,考驗下便知道了。

雖然殿試的發明權歸屬於唐高宗,但真正將殿試定下來,並沿襲至後代的,還是小武。

小武能當上女皇,可不是一點兩點的聰明,為了防止科考舞弊,小武天才地開創了“糊名止弊”,即凡試卷,全部將姓名、籍貫糊上。

好了,哪怕你買通了閱卷官,也沒人知道哪個是你的試卷,看不清楚名字嘛,那時候的閱卷官又都沒有X光,也沒修煉透視眼,總不可能知道這是誰的卷子吧。

萬一搞錯了,收

了李家的錢,你把好處給了張家,那李家恐怕是不會高興的,張家也不會領情。

“糊名止弊”可以說是科舉史上的偉大傑作,讓科考更為客觀、公正。

在宋代,糊名更是常事,王安石在《送陳諤》的詩詞中有一句是“有司昔者患不公,糊名謄書今故密”,便是讚譽糊名止弊之策。

不過這個時候,為了避免認出字跡,還需要重寫抄寫一遍答卷,交付審閱。

可是隻靠著糊名止弊的方式,也只能是防止閱卷官與考生勾結,還無法避免考生考試過程中的作弊。

看看古代人的作弊手段,再回頭對比下自己,只能說,你用過的,都是古人玩剩下的招式。

考生作弊手段一,帶小抄。

這是第一大手段,估計也是最常見的一種,把四書五經,以“微刻”的技藝寫在小本子上,最好是巴掌大,越小越好,藏起來容易。

誰能想象,無名指長,無名指與小拇指寬的小抄裡,竟然能容納《大學》、《論語》、《中庸》、《孟子》四本書所有文字!

就這麼小的書,不戴個放大鏡,你都看不清楚字,可人家不僅帶了,還能看清楚,服不服……

將小抄記在手心、衣服、紙條、蠟燭上的,人家早就用過了。

帶小抄,終歸是不自信的表現,多少也可以理解,那麼多字,都不是天才,做不到滾瓜爛熟,抄幾句也沒啥。

可第二種手段,就有些厲害了,那就是找“槍手”,也就是替考。

古代沒“槍手”一說,但也起了個差不多的名字,叫做““槍替”。

輪到你考試了,你沒自信,給我好處,我給你考試,到時候我拿錢,你拿名,雙贏啊。

說到替考,就不能不提寫出“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的溫庭筠,這才是真正的替考界絕頂高手。

後代替考的,能替幾次?

一次,兩次,頂破天,也就替考四五次吧。

可人家溫庭筠,可是保持著八次替考的記錄,外號“溫八叉”。

用大文豪當槍手……

唐代果然是開放。

替考風險高,加上槍手這年頭也不好找,能考上的都當官了,不敢冒險。

考不上的,你找他也沒用啊。

古人絞盡腦汁,發揮積極主動性,又研究出了另一種替考,那就是“龍門試卷”,說到底,這就是一份陰陽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