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植安排人撤去酒席,又奉上了虎丘茗茶,直讓朱桂、朱楧、朱權三人搖頭感嘆。

“我聽聞虎丘茶極少,沒想到十五弟這裡竟可品嚐得到。”

朱桂用茶蓋碰了碰茶杯,看著偏白的茶湯,輕輕聞了聞,有如豆花香氣,淡雅入心。

“潔性不可汙,為飲滌塵煩。此物信靈味,本出自仙源。”朱權對於茶道頗有造詣,審視著茶湯,講述道:“這是唐代蘇州刺史韋應物所作的《喜武丘園中茶生》,此物,便是這虎丘茶。”

朱植呵呵笑道:“不錯,歷來蘇州人只知碧螺春,鮮有知虎丘。殊不知,這虎丘茶,也是妙不可言。”

“我聽聞某本書中,有如此言論:虎丘茶,最號精絕,為天下冠。呵呵,雖只是一家之言,但今日一品,也不無道理。”

朱權欣賞著黛色茶葉在水中舒展,眼神中滿是享受。

名茶,產於天者成於人。

唐代名茶几乎都是貢茶,且以蜀中為主要產茶區,直至宋代,江、浙、閩產茶區地位提升,才超越了巴蜀茶區。

唐宋時期的茶,多為餅茶。

若是翻看典籍,你會發現,他們喝茶不是用“杯”作為單位,而是用“碗”、“甌”、“盞”,在喝茶之前,需要“焙”、“碾”等工序。

說白點,那時候的茶,多數製作為餅狀。

今天想要“煮茶”或“煎茶”了,先把茶餅拿出來,放火上炙烤,晾涼以後,弄一部分茶餅,然後研磨成茶末,之後放在煮茶器中煮飲。

哦,對了,別忘記放鹽,這是不能少的,還有蔥、姜,記得加……

如果比較個性,還可以放點棗、橘皮、茱萸、薄荷等。

唐宋嘛,不是個性解放,便是文人為王,隨你怎麼搞私人訂製,別管別人是不是要吐了,自己喝得舒服就行。

散茶是在宋代逐漸興起的,被稱為“草茶”,難登大雅之堂。

說起來諸位能喝上散茶,還得感謝朱元璋。

朱元璋不喜歡茶餅,製造麻煩不說,喝個茶也那麼麻煩,燒來烤去,加這個加那

個,還給弄成細末,喝一口,嘴巴上都是茶沫子。

味道不好,過程複雜,於民不利,於胃不利。

於是老朱在洪武二十四年下了一道聖旨,“罷造龍團,惟採芽茶以進”,這才讓散茶一舉成為主流。

後世各類茶,多為散茶,只有少數茶保持著餅茶的方式,如雲南普洱等。

這些王爺平日裡是少不得茶的,畢竟每天總吃羊肉也不是個辦法,總需要用茶來解膩。

朱權好茶,品過之後,不由討要道:“十五哥,送我幾斤虎丘吧。”

朱植差點暈過去,你家茶葉用斤送的?

“咳,茶很好,一人三斤,我們定下了,你先把皇上的意思說清楚了,什麼是天下養朱,何人養天下?我等不過幾十人,哪裡來的如此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