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軍之策落北平,是在冬季,冬季本就沒什麼農活,大家每天早起跑跑步,鍛鍊鍛鍊身體,沒什麼問題。

可眼下已是開春,大家還惦記著自己手裡的那幾十畝地,總不能每天繼續訓練吧?

朝廷有規定,每個衛所的軍戶要耕種一分地。

那位說了,一分地而已,隨便刨兩下就拾掇好了,至於花多長時間,耽誤訓練?

不好意思,明代軍屯裡的一分,一般是五十畝。

每一位軍士的一分地,按照規定,要收取十八石糧食,上交六石,剩餘十二石自己吃。如果年景不好,欠收乃至絕收,那你也得賠納足額,俗稱倒貼。

衛所制與軍屯制,在明代初期,確實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到建文元年,有超過一百二十萬的軍隊參與屯墾,增加了近九千萬畝,每年屯糧達兩千三百多萬石,這也是明初農稅過低,依舊能養活二三百萬大軍的關鍵。

可衛所制與軍屯制施行了二三十年,已經出現了很多問題。

對於衛所制,徐輝祖指出四個問題:

其一,軍戶逃跑的問題。

這其實是有情可諒的,誰能保證年年豐收安泰?

今年老天爺不下雨,都絕收了,你還讓我們交糧食,怎麼交?

活不下去了,還不能逃走嗎?

其二,軍官侵佔問題。

士紳都知道佔農民的地能撈取好處,軍官雖然是粗人,可也不傻,知道地多錢多的道理。

士兵五十畝,好,你去八十里外戈壁灘上開五十畝去,這五十畝良田,是我的了。

對了,收拾完戈壁灘的地之後,記得回來給我的莊稼澆水。

軍官發話,你總要服從吧。

其三,藩王兼併。

看一眼大明北部邊疆,再看看分封的藩王,你會發現,凡是有藩王的地方,便少不了屯田。

尤其是甘州、固原、寧夏、延綏、大同、宣府、薊州、遼東等九邊之地,即有屯田,又有大軍,還受制於藩王。

藩王的封地與屯田挨著,一不小心,多佔了幾百萬畝,好像也是可以理解的。

誰讓地都挨著的,你們當兵的也是,為啥就不打好田壟呢。

本王沒看到,抱歉,實在是抱歉啊。

其四,屯田土地差,收成無保障,極度影響訓練。

明代軍屯並不搶奪民田,很多軍屯的土地,要麼是元朝被殺掉的地主、農民剩下的無主之地,要麼就是自己開荒弄來的。

肥沃的田畝自然是輪不到當兵的,對於絕對部分軍士而言,其土地往往是沙鹼瘩薄,不堪耕種,而且還分散,上午在西面除個草,下午還得去東面挖個溝,很難完成定額。

加上朝廷答應的耕作工具,一開始還行,後面根本就沒有。

沒錯,朝廷是說了,要給軍士配耕牛,可關鍵是,大明朝的耕牛本來就很少,哪裡有大量的耕牛劃撥給軍屯。

你運氣好,十年前分了一頭牛給你。現在你說牛老死了,還想要牛。

沒門,自己當牛用吧。

這就是朱元璋引以為豪的衛所制與軍屯制,曾經的“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豪言壯語,到了朱允炆手裡,只剩下了一腔壓抑的悲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