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一年,也被後世稱為“瓦剌稱霸之始”。

“解縉,你素有遠見,如何看待韃靼與瓦剌?”

朱允炆輕鬆地問道。

解縉微微搖頭,說道:“皇上,臣認為燕王、魏國公、茹尚書與姚師父所言,皆為洞察之言。縱覽各類訊息,韃靼與瓦剌或有野心,但大明邊疆,至少五年內不會出現大的問題。”

朱允炆看向朱棣等人,敲了敲桌案,說道:“一位久經戰場的親王,一位掌管中軍都督府的國公,一位兵部尚書,一位內閣大臣,一位通曉無數的翰林侍講,既然你們一致認為,北疆五年內不會出現太多問題,那我們便定下基調,五年內,完成新軍之策推行全軍之任務,如何?”

“可行!”

朱棣等人表態。

徐輝祖猶豫了下,說道:“皇上,新軍之策在京軍施行,並無問題。但在北平衛所施行,卻遇到了不少問題。”

“哦,什麼問題?”

朱允炆有些意外地問道。

徐輝祖拿出了一份文書,遞上去,說道:“這是北平府新軍之策的文書,其中談及,新軍之策重訓,有助軍隊戰鬥力提升,然而,新軍之策與衛所制度衝突很大,引起了不少問題。”

朱允炆展開文書看去,不由暗暗吸了一口涼氣。

明以武功定天下,朱元璋革元舊制,自京師達於郡縣,皆立衛所。

衛所制度,便是選一部分人,歸入軍籍,分駐在各地衛所之中,保衛邊疆,鎮壓地方。

軍籍與民籍是平行關係,軍籍歸屬於五軍都督府管理,民籍歸屬於戶部。

軍與兵,也完全不同。

軍存在著世襲性,是固定的,只要你是軍,那你一家人,以後都需要充軍,住在衛所之中。

若你不幸為國捐軀,那也沒事,看看你有兒子沒有,沒有兒子,就找你哥哥,這都沒有,就找你表哥,總要找個人接替你。

如果是悲慘世界,你這一系全家都沒了,那也有辦法,看看你原來籍貫哪裡,去找你的族人,勾選一族,搬過來繼續充軍。

而兵,則是自願性質的,是臨時招募的,而並非朝廷經制之軍,一沒定額,二沒固定的戍邊地,三和子孫職業選擇沒關係。

在明代初期,軍費在朝廷財政中的支出佔比是很低的,每年兩百萬石養三百萬兵足夠了,甚至在很多時候,軍費可以說是“自給自足”的。

這也與衛所制度有關,衛所的軍,只能說是軍與農的合體,打仗的時候就是軍,不打仗的時候,那就是農,需要開荒,需要種地。

這邊收著莊稼,手舞鐮刀,那邊烽火傳訊,就可以馬上換上盔甲,抄起鋼刀殺敵。

如果軍屯的收成不夠軍隊開支,那就讓商人僱人去邊塞開墾,透過開墾出來的莊稼,來換取朝廷鹽引,這樣一來,商人與邊軍便實現了雙贏。

看似美好的存在,在經過洪武的風雨之後,已開始顯現出其問題,衛所廢弛與崩潰的跡象,越來越明顯。

而軍農合一的方式,已嚴重妨礙了軍隊的訓練。

試想,一個集體下地務農的軍隊,又能有多少時間訓練?又能掌握多少的殺敵技?

衛所制不改,新軍之策,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