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聖人無錯,是誰錯了?(第2/2頁)
章節報錯
臺上,楊士奇站了起來,這是楊士奇自地方進入京師,進入翰林院,第一次面對如此眾多的人,但他卻沒有半點怯懦,而是尤為老成莊重。
楊士奇施禮後,高聲道:“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此乃孔子之言,本人認為,毛侍郎便是那‘不知而作之者’,毫無根據,以自身狹隘所知,作天下之理,狂妄立論。”
“在下久在地方,遊歷多省,深知為官者
,若不能以才勝過胥吏,那胥吏必隱而行之,盤削萬民!敢問如此之山河,到底是官說話,還是胥吏說話?”
“以雜術入國子監課業,乃是為監生入朝為官,坐鎮中堂時,不為胥吏所瞞,所欺!難道諸位日後為官,只想在中堂之上威風,卻不聞不問百姓之疾苦、之哀嚎?”
“便以國子監監生胡浚所報,一小小小糧長便可破農戶之家,吞其家財,掠其子女!那胥吏手握權力,又如何不會如此行事?那縣衙知縣在做什麼?在收錢!四書五經教匯出來多少偽君子?為何沒有整肅人心,為何沒有贏得民心?”
“歸根到底,在於信念不堅,在於才能匱乏,在於百藝不同,在於雜術不明!若以百家雜術入國子監,通曉胥吏玄機,肅查清澈,緣何會出現如此人間悲劇?!”
楊士奇說完,便坐了下來。
國子監監生都聽說過胡浚,這是國子監最富有名聲的監生之一,以一己之力推動國策施行的人,也是一個影響了大明無數士紳利益的人,是一個註定要留在史冊之上的人。
楊士奇說的事,監生也都聽聞過,除了義憤填膺,痛恨知縣之外,並沒有想太遠。可楊士奇一番話,讓這些監生不得不思考:
那些通讀四書五經的人,為什麼會是偽君子,是貪官汙吏?!
聖人錯了?
不,聖人沒有錯。
那四書五經錯了?
不,四書五經也沒錯!
那是誰錯了?
人錯了!
知縣錯了,監生錯了,天下的讀書人都錯了!
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
少而不學,長無能也;
老而不教,死無思也;
有而不施,窮無與也。
是故君子少思長,則學;老思死,則教;有思窮,則施也。
孔子能聞於四方,昭於諸侯,憑藉的便是其“博學”、“善思”、“自律”、“知新”……何曾否認過百家雜術?
只識聖人言談,卻無聖人行舉,如何能成齊家、治國、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