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沒錢,一個關鍵的原因便是過低的賦稅。

朱元璋出身農民,認為農稅越低越好,所以採取了三十稅一的政策。而這個標準的確定,讓大明王朝的稅賦收入,始終沒有辦法突破三千三百萬石。

更可悲的是,歷史上的大明,洪武、建文、永樂三朝,可謂是朝廷“最富”的時候,越是往後,朝廷越窮。

到了天啟年,朝廷稅賦已縮水至兩千五百七十九萬石。

所以說,大明開局便是巔峰,其他時候都走下坡路了。

說來也慚愧,大明皇上就沒懂經濟的,也不敢輕易改革稅制。

張居正夠牛,透過一系列改革給大明瞭一線生機,可萬曆皇上不懂張居正,更不懂經濟,在張居正死了之後,大明返照的那一縷光,便徹底湮滅。

朱元璋將經濟問題簡單化了,也缺乏對社會關係與社會活動的研究。

朱允炆不打算走朱元璋的老路,不僅將農業稅從三十稅一,提升至十五稅一,而且還廢除了職俸田、免稅田,讓大片的土地全部列為納稅物件。

雖然將胥吏也列入朝廷俸祿之中,朝廷會支出龐大的費用,但相對於他們施加給百姓的重重傷害,相對於他們佔據而不上稅的土地而言,朝廷如此做,是絕對正確的,而且,是可行的。

夏元吉彙報道:“皇上,若一條鞭法、遏兼併投獻之法完全落實,今年稅賦所得,至少為五千萬石,極有可能達到六千萬石。目前來看,只需要熬過半年,戶部除各項開支外,存留依舊豐碩。”

朱允炆微微點了點頭,欣慰地說道:“這些俸祿待遇,朕看可以,但朕有個提議。”

“還請皇上示下。”

夏元吉肅然說道。

朱允炆指了指新的俸祿制度文書,說道:“兩京一十三省,州府三百餘,縣一千餘,不若連同吏部,以稅賦、人口、商業、土地、官聲、治安、刑獄等為標,每兩年考核州府縣一次,選出百強縣、十優州府。“

“對於百強縣、十優州府,所有官吏,兩年內俸祿再提五成。兩年之後,若依舊可列百強縣、十優州府,則繼續享有加俸之策,若跌出百強十府,則取消加俸。如何?”

夏元吉驚訝地看著朱允炆,連忙道:“皇上此舉,利國利民,當踐行萬年!”

黃子澄哀嘆一聲,說道:“皇上治國有方,臣等不如啊。”

以加俸作為激勵舉措,選出百強縣、十優州府,不用說,各州府縣必會關注民生,就連惡劣的胥吏,也會收斂起來,和和氣氣地對待老農。

事關自己利益的事,誰不願意去幹?

就算是有幾個不老實的,也會被官僚集體所拋棄,總不能因為一個人,丟了縣衙所有人的財路吧。

黃子澄、夏元吉離開之後,內閣鬱新、吏部尚書齊泰又被召入武英殿。

朱允炆要求內閣、吏部整頓州府縣,通告各地布政使司,務必在新的俸祿制度推行之前,將各府縣胥吏數量規範下來,能減的減了,不能減的留著。

總而言之,不允許超額、超編。

若有府縣情況特殊,可上報朝廷,另行批覆。

在處理好一系列事務之後,已接近傍晚,朱允炆並沒有直接回坤寧宮,而是去了景仁宮。

駱顏兒正端坐書寫,聽聞動靜,抬頭看去,見是朱允炆,便連忙收筆,起身施禮道:“臣妾見過皇上,皇上金安。”

朱允炆伸手,笑道:“免禮,今日可好些了?”

“謝皇上垂問,臣妾已無大礙。”

駱顏兒含笑回道。

朱允炆微微點頭,走至桌案旁,看著宣紙之上的字,念道:“況婦人徳性幽閒,言非所尚,多言多失,不如寡言。故《書》斥牝雞之晨,《詩》有厲階之刺,《禮》嚴出梱之戒。善於自持者,必於此而加愼焉,庶乎其可也。這《內訓》之言,你認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