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老朱就知道心疼自己兒子,親王動不動就上萬石俸祿,可我們呢?

幾十家才七八十石的米,你讓我們怎麼活?

不貪,自己是乞丐,全家人都是乞丐,說不定還會餓死幾個孩子。

貪了,自己能活下去,孩子能活下去,胥吏能活下去。

你說咋選?

只能盤削底層百姓,貪汙受賄,能有什麼辦法!

薄俸制度,有著極大的缺陷,如果不能解決這個缺陷的問題,那就無法從根本上,削弱與壓制官吏貪汙的動力。

畢竟,當官求的不只是自己要過好日子,還有父母妻兒子女。

現在朝廷要推行一條鞭法,又要動田產,遏制兼併,這就從根子上,直接砍向了官員與胥吏,讓這些人再難下手。

沒辦法巧立名目了,也沒辦法隨便徵用民力了。

盤削不了百姓,那就沒有了收入來源,沒有了收入來源,這些胥吏都要餓死,或者乾脆回家種地。

為了穩定朝局,穩定官吏之心,也為了一條鞭法、遏制土地兼併順利實施,就必然需要改善薄俸制度,並將胥吏的生活考慮在內。

黃子澄、夏元吉只花費了一個晚上,並編制出了新的俸祿制度,以洪武二十年的俸祿為藍本,向上浮動了近五成之多。

正一品月俸由八十七石,提升至一百三十石……正七品月俸由七石五斗,提升至十二石……從九品月俸由五石,提升至七石五斗。

府衙胥吏,除書吏享從九品待遇,其他月俸七石至五石不等。

新的俸祿編制,並不是簡單的上浮五成,還需要考慮國家稅賦收入,朝廷官員俸祿支出總量,考慮底層胥吏的生活狀況。

內閣稽核之後,一致認為新的俸祿制度是合適的,便由黃子澄、夏元吉遞送武英殿。

朱允炆看著新的俸祿制度,眉頭緊皺,問道:“胥吏五石,足夠其日常用度嗎?”

夏元吉躬身道:“皇上,五石收入不僅足夠,而且還會有所剩餘,摺合銀兩的話,其年俸可達三十兩,與往年九品官員收入相差不多。”

朱允炆盤算了下,認可了夏元吉的話,對黃子澄問道:“將胥吏納入朝俸之中,增加了多少?戶部能撐得住嗎?”

黃子澄嘴角有些苦澀,說道:“皇上,胥吏之廣,遠勝朝臣。如今朝廷文武官員,合計不過三萬,而大明擁有縣衙一千四百二十七個,小者三十人,大者百人,摺合五十人來計,也超出了七萬。往年官員俸祿支援,是四百五十萬石,若加上胥吏,則需增加四百二十萬石,僅年俸一項,至少九百萬石。”

九百萬石!

而往年,朝廷所有農稅不過三千二百七十九石!

除了官員,還得給宗室發俸祿,一年至少也要一百多萬石。

這將意味著,朝廷每年需要拿出超過三分之一的錢糧用於發工資。

每年兵部需要拿走三百石,這還是衛所制之下,軍屯不需要朝廷供養多少糧食。而隨著新軍之策的推動,新式戰法的研究,兵部的耗費將會成倍增加,暫且按八百萬石計。

除去宗室、官吏俸祿、軍費三大項之外,每年還需拿出三百萬石維護漕運,一百萬石用作賑濟所用,還有一堆雜七雜八的支出,比如賞賜、後宮用度、造船、建造宮殿、建造陵墓等等,至少也需要五六百萬石。

一年到頭,中央財政賬冊上,大概還能剩下四百萬石。

如果要打個仗,徵用三十萬大軍來算,來回四個月,至少也需要準備近八十萬石的糧草。而為了支援這些大軍,還需要準備三倍之多的民夫運輸,而這些人也是需要吃飯的……

一場仗下來,一看賬本,哎,沒錢了,說不定還得賒一筆。

哪裡賒錢?

朝臣月俸不是還沒發嗎?

扣唄……

這就是大明悲催的財政,以至於明代歷史上出現了,用花椒、八角等香料來抵扣俸祿的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