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庫歸為國庫,是遲早的事。只不過當下時機尚不夠成熟。所以,我們便先一步,設箇中央錢莊,專門負責管理後宮經營所得。一則看看後宮,是否可以不依國庫而自給自足,降低國庫耗費,二則若國家所需,中央錢莊也可運轉錢財,借調內庫,收取利息便可,也無多少損失。”

馬恩慧終於明白過來,皇上這是打算以內庫為國庫,以中央錢莊為皇室內庫,設兩個池塘。

之所以現在還不明確獨立,是因為自家的池塘沒挖好,水還不夠多。

“皇上,你說得臣妾明白,只是,那紗布,真的可以賺錢嗎?”

馬恩慧有些拿不準。

朱允炆自信地笑道:“只要內宮生產的出,那兵部必然採購,至於價格,到時候便由遼王與兵部商議吧,我們坐享其成便可。”

馬恩慧莞爾一笑,緩緩說道:“皇上還有一層意思沒有說吧?”

“哦?”

朱允炆看向馬恩慧。

馬恩慧幽幽說道:“遼王、秦王、晉王、岷王都沒有就藩,如今皇上又想起這生財之道。臣妾想,皇上是不是,不想讓他們就藩了?”

朱允炆眼神一亮,哈哈大笑起來,感嘆道:“愛妃,你太過聰明瞭啊。”

藩王問題是朱允炆面臨的一大問題,雖然遼王、秦王、晉王、岷王四人“主動”易藩,但朱允炆還是不想讓他們去禍害當地的百姓,加上太后實在喜歡這幾個孩子,便沒讓幾人就藩。

不讓幾人就藩,也不能讓他們一直閒著不是嗎?

人一閒,很容易多出是非。

所以,朱允炆一開始便打算打破朱元璋的禁令,讓這些藩王經商,成為財神王爺,就藩魚肉百姓,哪裡有自己光明正大賺錢來得舒服。

雖然辛苦一些,但勝在有成就嘛。

何況身為藩王,經商本就佔據優勢,國企嘛,不怕虧損,進貨渠道豐富,人工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且不愁銷售……

壟斷市場,沒道理賺不到錢。

棉花原產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國家,在南北朝時期傳入我國,但多在邊疆區域種植。

唐宋時期,將棉布稱之為“白疊布”、“木棉裘”,因本土種植有限,物以稀為貴,可謂是那個時代的奢侈品,只有有錢人才可以穿得起。

比如杜甫所寫的“細軟青絲履,光明白氎(die)巾。深藏供老宿,取用及吾身”便作證了這一點。

翻譯過來便是,這又細又軟的青絲鞋,光亮潔淨的白色細棉布,這些深藏的物品本來是供應給高儈所用的,現在贊公把它們贈給了我……

直至宋末元初,棉花才在內地大量種植。

據《元史:世祖本紀》記載,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朝“置浙東、江東、江西、湖廣、福建提舉司責民歲輸木綿十萬匹”,這意味著在元朝時期,棉業已有相當規模,且集中在了長江流域及華南地區。

至元成宗元貞二年(1296年規定,“夏稅則輸以木綿、布、絹、絲、綿等物”,在政府稅賦中,將棉納入其中,為後人所熟悉的紡織術改造專家黃道婆,便生活在元代。

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時期,老朱認識到了棉花的重要性,以十分“粗暴”的手段,強勢推行棉花種植,規定:凡是有五畝以上土地的自耕農,必須種半畝棉花。

種的好,可免租免稅。

受益於老朱的手段,到了朱允炆時期,明朝的棉花產量已然相當可觀,並逐漸從“奢侈品”,轉入“人無貧富皆賴之”的日常生活用品。

數十萬邊軍可以在冬季安穩守護北方,其中一個物質基礎,便是棉衣,嚴格意義上來說,是棉甲。

棉甲,不僅製作簡單,成本低,保暖性好,而且重量輕,對火銃、弓箭等有著不錯的防護力。

畢竟傳統重型鎧甲耗費太大,明代錢不多,棉花不少,便用棉甲取代部分重甲。後來清軍在火器方面吃了大虧,將棉甲作為主流裝備。

朱允炆打算將紗布、繃帶、酒精弄出來,用來改善軍隊醫療。

未來的歲月,會不會和朱棣打架只是個未知數,但和蒙古的大戰卻是個已知數。

無論如何考量,這些東西,必須早點準備起來。

“召遼王、秦王、晉王、岷王吧。”

朱允炆站在門口,看著漫天的白雪,對雙喜吩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