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後宮的資本主義小嫩芽……(第1/2頁)
章節報錯
醫用紗布織造成功,並不意味著可以直接使用。
織造出來,也只是第一步。
朱允炆沒辦法造出高壓鍋,高壓高溫消毒滅菌是沒辦法了,只好採取沸煮與高溫蒸殺的方式進行消毒,之後將紗布放在凡士林乳油桶內浸泡,確保充分均勻,之後晾曬,裁剪,固邊,封裝,才完成了醫用紗布的所有流程。
這些工序中,最困難的當屬凡士林乳油的製備。
凡士林分為天然與人造兩類,無論天然還是人工,都與石油脫不了關係。
天然的凡士林,取自烷屬烴重油等石油殘油濃縮物。
人工凡士林,則是以石油分餾出來的純地蠟、石蠟、石蠟脂等製造而成。
中國古代對於石油的記載有很多,諸如《易經.革卦》中“象日,澤中有火”;《漢書.地理志》“高奴,有洧水可燃”;《夢溪筆談》記載“燃之如麻,但煙甚濃……蓋石油至多……”
在北宋時期,便出現了“世界石油鑽井之父”的卓筒井,當然,這種卓筒井最初是用來打鹽的。但傳入西方之後,成為了石油鑽井技術。
石油之名,便是宋代沈括命名的,在宋代,還出現了衝擊式頓鑽鑿井技術。
宋對外戰爭中,尤其是守城戰爭中,一個利器便是石油。
北宋曾公亮在《武經總要》中,將石油升格為不可缺少的軍用物資。
王安石變法時期,宋代便專門設定了“猛火油作”的作坊,是專門生產石油武器。如猛火油櫃,在宋、西夏的戰爭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
到了元代,石油開採技術取得突破。
在《元一統志》記載,“延工縣南迎河有鑿開石油一井,其油井燃,兼治六畜疥癬,歲納壹佰壹拾斤。又延川縣西北八十里永平村有一井,歲辦四百斤,入路之延豐庫。”
一年五百多斤,看似很少,但對於當時的技術而言,已堪稱恐怖。
石油在古代的作用,主要分為照明、潤滑劑、醫藥、軍事武備、制墨等。
或許有人奇怪,用石油作為武備、制墨可以理解,醫藥是個什麼鬼?
這一點,可以參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石油氣味與雄硫同,故殺中治瘡,其性走竄,諸器皆滲。治小兒驚熱、膈實、嘔吐、痰涎……取其化痰,亦取其能通透經絡,走關竅也……”
在李時珍之前,便早有石油醫藥一說。
這種醫學界的問題,且不說對與錯,但其證明了一點,古代社會是存在石油的。
當時的對話可能是這樣的:
這位兄臺,你的兒子是受了驚熱,別慌,且容我去藥房抓點石油……
問題是,在南京的朱允炆有沒有石油?
還真有!
據明《東朝紀》記錄,建文帝在朱棣打到南京城破時,“先於大內蘭香殿聚珠衣、寶帳及內帑、珍異諸物殿上,塗猛火油,貯瀝青其中……”
雖然《東朝紀》的真實性有待考究,但此時的京師皇宮中,確實是存在石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