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城篇結束之前的反思(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犯了很多的錯誤。
先定義一下“錯誤”:能讓更多讀者以及忠誠讀者喜歡、想要讀下去的故事設計,就是正確的,反之,則是錯誤。
回想一下,無論是“毋庸置疑”的錯誤,還是“有待商榷”的錯誤,我都犯了,所以才得到了一些負面反饋,我總結了有以下幾處。
第一,土著救妹妹這個設定。在安排如此“經典懷舊”的設定的時候,我是想以“復古”在網文中,創造反向的“新風”。但是,效果似乎並不理想。也許是我的筆力尚不能駕馭這樣經典的故事,也許是網文讀者一開始的閱讀期待,並不是不斷地去尋找一個尚未有緊密情感聯絡的人。
第二,肖恩的第一次營救失敗。這次失敗是我早就計劃好了的,可是,我後來才意識到,這樣的挫折劇情是一個“大篩子”,篩走了不知道多少讀者……。
無論如何,銷量是作者的生命線,所以讀者用腳投票的後果,其實必然會影響到作者的創作形態的。
我想,今後要設計這樣的“大篩子”之前,會好好考慮一下反應和後果。
第三,就是我要大書特書的“大洋城”章節了。
說實話,作為作者,我對於大洋城章節真的是又愛又恨。
為什麼愛?答案很簡單,因為《生化奇兵》銷魂城的設定真的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詭秘摩登》這個營救妹妹的故事,從一開始就沾染了《生化奇兵》一二三代的影子,妹妹第二人格的名字甚至就是伊麗莎白,我認為故事無論如何都會一頭扎入大西洋(亞特蘭洋)底的。
在我歡欣鼓舞地設定大洋城故事的時候,我沒料到自己似乎進入了一個誤區。
我必須意識到,我自己有些小眾的審美意趣,很可能並不能影響還在消化這個時代觀的讀者。
從《了不起的蓋茨比》直接跳到了《生化奇兵》,這個世界觀的翻天覆地,對於很多沒有玩過《生化奇兵》的讀者是不友好的。
試想,原本想要看端著香檳的爵士舞會,摩登都會中發生詭秘事件的讀者,突然看到了海底的都市,明明是1930年左右,卻有著詭異“科技感”的監控、精密鍊金動物……(雖然我有意識地去淡化那種荒謬感,可是這是根本上無濟於事的)
之前建立的“時代觀感”就這麼被我個人的審美意趣,在一部分讀者的心目中被破壞了。
在設計之前我沒有意識到,而在書寫的時候卻明確感受的是:肖恩進入了海底城,是我創造出的又一個“大篩子”。
誠然,一些獨特審美,留下了眾多志趣相投(或者說更有耐心)的讀者,這是讓我無比欣慰的事情。
不過,在大洋城篇中我犯的錯誤不止這一個。
在設定這個故事的時候,我考慮到,單純地拯救艾莉雅是很單調的,所以引入了代達羅斯基金會父女的故事。
在設計人物和情節的時候我還頗為沾沾自喜,覺得伏筆和反轉相當的多。
殊不知,這導致了故事人物數量的膨脹,資訊量的膨脹,甚至是反轉情節同質化嚴重……
首先說說人物數量。
肖恩團隊、艾麗西亞團隊、拉比林斯團隊以及猶大環團隊,加上特斯勒等人,人物全部擠在一個舞臺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