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覺得一定會有和他一樣的人存在。

……

“開篇寫景,用紅豆做切入點。雖然詞句簡單,但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紅豆生長著的南方。另一方面,一開始就表明了自己在寫相思之情。”

老黃說道。

紅豆的別稱又叫做相思子。

傳聞古時有一位女子,因為丈夫戰死在了邊疆,整日立於樹下,遙望落淚,後來於樹下流淚至死。

她死之後樹上長出了果子,籽是半紅半黑的。

人們就說這是她的相思血淚化為的“紅豆”。

從那以後,紅豆就成了人們表達相思時的重要之物。

比較常聽聞的詩詞句就有溫庭筠的“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和黃庭堅的“半妝紅豆,各自相思瘦。”

“第二句用設問句,像是在面對面和人交流一樣,但卻是自己在想象中的場景。與其說是問人,不如說是問己。在前一句的感情上又遞進了一層。”

“有點倚窗問紅梅的感覺了。”

另一位專家說道。

他說的這一句話,是這個世界上一首知名的詩作中的一句。

主要講的就是詩人依靠著紗窗,問友人門前梅樹開花了沒有的樣子,表達的也是相思之情。

和這一句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最後兩句也很妙啊,尤其是這個多字。”

老黃拿過紙筆,在這個多字上特地做了標識。

“希望你能多多的採擷這些紅豆,因為這是最能寄予相思之情的東西了。”

“有了這個多字,感覺這首詩就像是一下子有了精氣神一樣。”

“為什麼要多采集,因為這象徵著相思的厚重。你採得越多,就意味著相思越重。”

“你們不要只看這首詩的句子了,整體來看看也是頗為奇妙。”

姚政提示道。

讓他們把這些意味著相思的意向全都拋到一邊,整體的來看這首古詩。

看到兩人又低下了頭,他慢慢說著自己的理解。

“除了詩句的精妙之外。”

“這首詩還好在,通篇沒有直接寫作者的相思之情,卻通篇都在說著相思。”

“雖然句句不離紅豆,卻又超出了紅豆之外。”

“超以象外,得其圜中。”

姚政誇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