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集團就是皇帝的狗,專門出來和文官搞對立的,從地方到中*央,形成了一個自上而下的龐大集團,可以將皇帝的命令貫徹下去。

嘉靖、萬曆兩個皇帝,終年不上朝,卻能將整個國家管理好,宦官集團起了重要作用。

明初建國時,朱元璋對宦官防備很嚴,連讀書都不被允許。當朱棣上臺後,所以的重大事情,都有宦官集團的影子。

當然朱棣也有自己的考慮,宗室不能用,怕他們謀反;外戚不可以用,有前車之鑑;武勳雖然跟皇帝一條心,但勢力太小了。

文官卻從中*央到地方,把持著整個國家的執行,同時,文官還把持著百姓上升的通道——科舉。

想要進入文官體系的唯一途徑就是科考,而科考的閱卷工作就掌握在文官手中,他們可以先把一些不符合文官價值觀的人,先刷下去,讓皇帝點那些他們認為好計程車子。

不跟我一條心的,根本進不了名單,哪怕你能力再好,文章再花團錦簇,只能說對不起了,三甲之內別想了。

到了明朝後期,皇帝收稅大都經過宦官集團,為什麼?宦官貪,只是一個人貪;文官貪,是一群人貪。皇帝為了彌補軍費的窟窿,開始加徵各種稅,凡是透過文官集團徵的稅,都是十不存三,收十兩銀子,朝廷最多得三兩,這還不算文官集團享有不納稅的特權;而透過宦官集團收的稅,宦官最多也就敢拿一兩成。

文官集團最善於的一件事,就是甩鍋。加稅的事情,只有皇帝才能拍板,所以罪名永遠是皇帝的!至於加多少稅,他們可以隨意操作,畢竟"損耗"是沒法控制的,所以他們層層加碼,再上下其手,一級級剋扣、貪墨。

最可氣的還是他們要在朝堂上,裝出一份悲天憫人、誓死力爭的樣子。當然,這也是文官集團的一個策略。

歷朝歷代都是如此,文官集團肯定會選三五個正直、廉明的人出來,一是為了塑造文官集團清正廉潔的形象;二是為了拿來當對抗皇權的炮灰,有這些正直的人,大義凜然的為民陳情,其他人上下其手時,才心安理得。

大明一朝,國祚近三百年,就一個海瑞,在位時被文官集團排擠,死後卻大書特書,廣為傳頌,就是這麼個道理。

什麼"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什麼"廉潔奉公",嘴上說著震天響的仁義道德,背地裡幹得都是男盜女娼的腌臢之事。

作為後世來的秦睿,自然知道歷史的走向,宦官集團中必須有自己的代言人。

金水還小,秦睿更小,所以時間還很長。

朱棣聽著金水的講述,若有所思的閉上了眼睛,仔細地聽著。

等第二波前來報喜的內侍到達時,金水還在給朱棣講述農業發展理念。

朱棣得到了最終資料,土豆1676斤和玉米923斤,頓時龍顏大悅!即刻下旨,敕封鄭和為**侯,以嘉獎他不遠萬里,取回新糧種,造福萬民,有功於朝廷;秦睿指導新糧有功,晉一級,著吏部安排;司苑局有功人員俱升賞三級,皇莊佃戶賞土豆200斤,玉米三十斤寶鈔,二十貫。

又升官了!秦睿很開心,十六歲的正五品,除了那些勳貴、皇親,誰還能比自己厲害!按照這個速度,等到三十歲,就能成為一部之長!

但他沒有時間去慶祝,幾萬畝的土豆、玉米要收,秦睿還要指導他們如何儲存。

挖地窖,是儲存土豆最簡易的方式,地窖冬暖夏涼,可以長期儲存土豆和紅薯。技術上不存在難題,如何通風是關鍵,因為地窖溼氣大,不通風的話,容易腐爛。

在挖地窖的時候,秦睿突然想到了一門生意,叫來了幾個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