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風雲再起(第1/3頁)
章節報錯
國內也有專車公司,易到,很早就在這上面努力了。
2010年成立,甚至比快的和嘀嘀還要早,僅次於uber的2009年。
可惜生不逢時。
易到做專車的時候,國內的消費者不知道什麼是專車,司機也不知道該提供什麼樣的服務,供需兩頭都是兩眼一摸黑。
這樣一個純粹的增量市場,根本不是創業的好方向。
易到公司天天苦口婆心的跟司機和使用者解釋什麼是專車,業務增長很費勁,發展速度也很慢。
要做的市場教育太多,非常痛苦。
如果當時易到能從存量市場(計程車)切入,恐怕行業格局就會為此改變。
當然,uber之所以在專車上成功,那是美國的市場環境不一樣。
專車在美國早就存在,很多美國人都用過這個服務,只是市場非常分散零碎。
uber切入的是一個存量市場,利用資訊平臺把分散的專車整合起來就行了。
在存量市場站穩腳跟後,uber才開始找增量市場,讓私家車主來開專車,這時候,uber已經有了規模和品牌,增量市場的教育就容易多了。
所以,不能看到對方成功,就不顧國情,生搬硬套。
關煌、張泰傑等高層,很早就著手研究uber的相關資訊。
對於彼此的優劣有清醒的認識,也有充分的準備。
不過,張泰傑的一個不確定訊息引起了關煌的注意,
“uber正在接觸快的公司?”
張泰傑點頭,“我從朋友那裡聽說的,還不確定。”
關煌沉吟不語。
雖然說優步(中國)不一定能對超人造成威脅,但是,也要預防陰溝翻船。
純粹的國外公司進入國內市場,並不可怕,人生地不熟的,光是中國的特殊國情就能讓他們頭痛。
怕的是有帶路黨。
“快的和嘀嘀”既熟悉國內情況,又對超人有足夠深的瞭解。
如果加上優步(中國)的資源,未嘗沒有一戰之力。
能想出“收購”這個點子的人,絕對不一般。
張泰傑問道,“老闆,其實咱們也可以考慮一下收購“快的”公司? 他們既然要賣? 賣給誰不是賣?”
關煌回答:“這個,我不是沒想過? 這樣吧? 你找人和對方接觸一下。”
張泰傑聞言,很是興奮?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