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在自己的上奏之中提出來了具體的實行方案。

他提出來的這兩點是有很大的實際支撐的。

首先第一點興修水利是因為東南大片土地本身就是肥沃,但是很不幸的是那裡的水利很差。

所以才導致了東南的農產量一直上不去,俗話說得好嘛,水少產量低。

為此他還直接寫下來了一篇《濟河論》去支撐他的觀點。

然後再第二點上,他直接開始給自家的頂頭上司,太尉司馬懿算賬了。

“太尉啊,咱們往前面捋一捋啊。

從最開始平定黃巾餘孽的時候開始算吧,畢竟太早了就閒的我不要臉了。

當年太祖平定黃巾餘部征戰中原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第一次正式屯田了,那個時候是在許昌屯田。

但是現在不同於當年了,那個時候我們的戰略重心是中原。

可是現在我們北方已經大定了,戰事集中在淮南和關中雍涼這一帶。

其中我們對陣吳國的時候就有一件很尷尬的事情了。

那就是我們要押送糧草去前線,我們只能從許昌送糧草,這裡面的距離並不近啊。

單單是運送這點糧草就要佔據小半的兵馬,勞役是很嚴重的。

所以我們現在想要改變這個現象就只能換一個屯田之地了。

首先就是將許昌屯田之地變一變,變成陳縣和蔡縣之間,在這裡屯田可以減少很大的麻煩。

而且我們也不需要太過於麻煩改變現在的情況,不需要付出太多。

我們只需要做到幾點就可以了。

第一,減少許昌的屯田數量,然後讓這些人去東南一線。

這樣就可以節省出來很多的資源和物資了,包括但不限於屯田兵馬,屯田百姓,還有屯田的農具和耕牛了。

第二,引水東下,讓黃河之水進入潁水之中。

直接開鑿水利,運送和灌溉都非常的方便。

第三,每五里設定一座軍屯營,也不需要太多人,六十人足以。

這一段總共也就是四百里,加在一起也不過就是八十來座答應,不足五千人就可以做到邊守護地方邊屯田種植。

第四,把淮河還有百尺河都拓寬,這樣就可以直接開始漕運了。

第五,把淮河流域再挖三百里的水渠,直接用於灌溉,這樣最少可以多出兩萬頃的良田不說,還可以將淮南淮北連成一片。”

司馬懿看到了鄧艾的計劃之後沉默了許久,恐怕他也再思索一件事情。

這麼大的工程,你是怎麼舔著臉說鬧出來的動靜兒不大的?

但是司馬懿也是一個治國之人,他並不是靠著熬就能夠做到那一步的。

在鄧艾的計劃之中,他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許多事情,比如這麼做的成績會是如何。

按照鄧艾的計劃,淮北需要兩萬人,淮南也需要三萬人,就算是給他們些許好處,讓他們分五批依次輪休,也有差不多四萬人每日負責軍屯。

這可是練兵種地,且田且守,這不是吹得。

對於東南一線的壓力當真是輕鬆了太多太多。

另外,如果鄧艾的這辦法當真可行的話,那麼這水利可不是虛的。

西面讓蜀漢那麼折騰尚且還是他們的屯田重地,如果東南水利可以搞定,他們最起碼能夠比西邊多出兩三倍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