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件事情定論還沒出來,當然已經開始了輿論戰。

朝廷上下不敢說絕對,但最起碼八成以上的官員都表示了這事兒吧很難,主要是很難回來!

就這句話你說出來那簡直就是放屁一樣。

哪兒他打不贏容易回來?

赤壁還是夷陵?

還是說他諸葛亮當年北伐的時候打不贏容易回來?

這話你下去問問魏延,你看他同意麼?

可能是他們覺得這麼說不是特別的好,所以再後面補充了一句。

主要是這個江上不容易行船不說,咱們益州的水軍當年沒了一直也沒好好弄過。

你現在弄大船出去他是不是容易出事兒!

恩,這個理由猛地一聽是那麼回事兒,但你仔細想想。

他走的是漢水上流又不是長江黃河,那是育民河不是什麼特殊的地方!

不說那船帆船工是幹什麼吃的這種話,最起碼當年關羽和孫權動不動就要什麼沿江而上,沿江而下的。

他們就不過了?

而這一次議事更是可以說直接摧毀了蔣琬,也讓蔣琬近乎於退出了這蜀漢的朝堂之中。

畢竟就連我們這些平凡之人都能夠明白一件事情,如果說只說風險和擔心,絲毫不說其中的利益好可能,這種直說壞不說好的情況只能說明一件事情。

那就說明大家壓根沒想做。

不但是不想做,而且還很懼怕。

成都直接連續下了許多命令,首先是將他們手中現在近乎於最能打能抗還有超高人氣兒的南中地方老大馬忠調了回來。

直接讓他親自去漢中求見蔣琬,宣旨讓蔣琬回到成都去,同時任命馬忠為鎮南大將軍。

而這一切都說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魏延魏老哥當年自主北伐的事兒,大家心裡可還記得呢,當初那事兒鬧得多麼噁心大家也是心知肚明的。

倒不是說不信任蔣琬,這畢竟是不太可能的。

但是面對蔣琬的這種突然要求,大家本能性的想要先將他拉回來再說。

畢竟讓馬忠去漢中就代表了很多事情,這不過就是告訴蔣琬我們不是不願意,只是覺得你可能不太合適...

然後在這兩件事情發生了之後,直接對蔣琬出手。

面對這一系列的舉動之後,也知道自己計劃成功了一半,他的確是測試出來了朝堂上對自己的底線在哪裡。

但是另一半沒有成功的原因是,他已經越過了這個底線。

所以在他感覺到問題大發了之後立刻從漢中撤軍回來,撤離到了距離成都非常近的涪城,在這裡也就和漢中沒啥關係了。

但到達了這裡之後,蔣琬就說自己“病了”,而且還是病得很重,舊病復發說啥也走不了了。這個舉動是很聰明的,畢竟現在的局勢已經是一張大網撲過來了。

他回到涪城可以讓成都的那些人感覺到放心,他蔣琬沒什麼過分的意思,同時也能避免自己回到成都兵權被卸了之後成為待宰羔羊。

加上劉禪從中斡旋,這件事情也就這麼過去了,大家沒有對蔣琬這個人繼續逼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