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諸葛北伐——門徒(第2/3頁)
章節報錯
最終成為於國於家有用的人才。
那麼古代呢?
尤其是漢末三國這種知識並沒有被廣泛傳播,甚至被固話的時代,我們是如何培養人才的?
靠家族傳揚!
比如當年的諸子百家先賢們拼命獲得了知識,有了自己的一套理論,然後傳給了自己的弟子和子嗣。
這些人再在這個基礎之上新增了自己的見解,然後傳給了下面的那一代。
以此類推。
所以真正的知識和傳承並不僅僅是那麼簡單的典籍,更多的是註釋,是先輩們將這東西正式應用到了現實和官場之中,然後記錄的註釋和注意。
這些東西,是那個時代獨有的傳承,這也是為什麼當年諸子之爭的時候,如家明明算不上什麼顯學之說。
可是在後面卻是異軍突起,孔子最後也被稱之為文聖。
就是因為在孔夫子提出來有教無類之後,孔家同樣也做出來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孔仲尼的十世孫孔安國在自家發生突發情況的時候,主動將《古文尚書》、《禮記》、《論語》及《孝經》全部翻譯出來。
然後廣佈天下!
這應該是真正意義上第一次將自己的家學給送了出去,送給了天下。
這是讓天下真正意義的貧寒沒有根基之人,有可能學到真正的學問,這才是儒家和孔家能夠崛起的那個可能。當然了,這到了漢末三國之後,仍然開始出現問題了。
畢竟在學問之上,還有一個詞語叫做私心。
大家得到了學識,或許也有那種將自己的學問廣傳天下的存在。
比如漢末時期的陳家陳太丘,當年就是陳太丘帶著自己的兩個兒子,走遍了潁川大大小小所有的家族,說通了那些人。
將自己的家學拿了出來,不管是多少,不管教什麼,將這些東西,教匯出去,告訴天下人,不能在故步自封下去了。
這種人的存在,造就了潁川那近乎於BUG一般的存在,同樣也是因為這種人的存在讓這太下不斷的傳承了下去。
只可惜,這種人他畢竟是少數的存在。
知識雖然沒有被固話,但卻是被慢慢的壓制住,限制在了一個個家族之中,外面雖然流傳著些許學識典籍,可是這種情況卻也是無法和家族之中的家學相比了。
所以曹魏的人才濟濟是因為他們之中的太多朝臣都是家學淵源,自己有自己的一套培養人才的辦法。
但是蜀漢不行啊。
眾所周知,蜀漢僅僅剩下了一個益州之地,但是吧....就益州之地的世家這些德行,那當真是很尷尬了。
所以益州世家在後面的雖然也開始陸續被重用了起來,但是在蜀漢中後期,也就是諸葛亮執政的那個階段。
蜀漢的官員體系,需要太多太多的諸葛手段。
而想要將諸葛門徒,就一定要講諸葛亮的用人做鋪墊。
畢竟這天下沒有任何一個勢力的創業比蜀漢的創業還要跌宕起伏,也沒有誰能夠被一次次打擊之後一次次崛起。
諸葛亮治國也算得上是一首慷慨悲歌!
抓經濟,立法典,治軍戎,國政外交,打造輜重,著書創陣,調和內部,悍然北伐。
這些道路就沒有一條路不讓他嘔心瀝血的。
而在人力資源方面他更加是用心良苦了。
首先他用人也是有著自己獨特的規矩的。
首先就是大膽啟用,古代版的KPI考核直接將資歷扔到了一邊,這一點可以說得上是和江東新一代軍神陸遜有了無比明顯的區別。
陸遜作為江東世家的代表,他自然有著自己的規矩和規則,那就是我要往上走的話,那必須要資歷老的人先升上去。
而且我要升上去的時候,還要提拔一下比我資歷淺一些的人。
這種辦法幾乎貫穿了半個江東政權,雖然江東立國最晚,但是這傢伙孫家佔據的時間長。
但是蜀漢不同,在諸葛亮執政時期,他可是出了名的,時間短,人才少,地方小,危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