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剛愎自用,不肯將權利下放,所以最後不但將自己活活累死,還直接導致了蜀漢的青黃不接,最後直接覆滅在了曹魏的進攻之下,成為了最先被淘汰出局的那個人。

這種言論可以說在某個時間段上來說,算得上是喧囂至上了。

甚至一度被很多人封為真理,拿出去何人吹牛逼都不帶打草稿的。

關於這種說法到底是一個什麼意見呢,就一定要先說一個人了。

那就是楊顒!

託了晉書的福,一本名叫《漢晉春秋》的史書在三國這個紛亂無比的史書圈中直接脫穎耳中。

而它的作者習鑿齒自然而然的也就成為了一代史學大家。

但少有人知,這位習鑿齒在寫下漢晉春秋的同時,還將他祖籍所在的襄陽之地諸多家族典藏全部收集,寫下了另外一本史書。

那就是《襄陽耆舊記》。

在這裡面,他充分記載了荊州一脈的諸多豪傑,人傑。

其中襄陽楊家雖然只有三人入選,但卻是直接碾壓當代,成為了整個《襄陽耆舊記》之中最為出彩的那三人。

楊慮,字威方,襄陽人。少有德行,為沔南冠冕。州、郡禮重,諸公辟命,皆不能屈。年十七而夭。門徒數百人,宗其德範,號為“德行楊君”。

十七歲夭折的時候,便已經在襄陽有門徒數以百人計,被稱之為君更是讓不知道多少人為之嘆惋。

說句不好聽的,他的年紀和諸葛孔明相差也不大,但是為什麼沒有人將他和諸葛孔明龐士元等人相提並論?

因為在那個圈子裡,他的輩分已經超過了諸葛他們這一代人。

可以說得上是,他成為的成為了少年爽文的男主角,只不過他的局面直到十七歲而已。

楊儀,字威公。為蜀相諸葛亮長史,加綏軍將軍。

亮出軍,儀常規畫分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軍戎節度,取辦於儀。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故嘗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作為能夠和魏延爭奪三軍主帥位置的人,楊儀可不僅僅是隻有滿腔的傲氣。

他的才能同樣是得到了諸葛亮和劉備兩個人的認同。

但相比較於這兩個兄弟,楊顒的名聲不如他們,所做的事情不如他們,但是他的目光卻是非同一般的卓越。

他是在諸葛亮剛剛擔任丞相的時候就已經看出來了諸葛亮做事有些剛愎,並且出言相勸將其勸住的人。

在諸葛亮接受了楊顒的建議之後,同時也看出來了自己身邊都是一群什麼玩意之後,他便已經開始為自己日後做籌謀了。

這個籌謀並不是他想要爭權奪利,而是他需要為自己提拔出來一群可用之才出來。

這些人,也就是俗稱的諸葛門徒。

其實很多人在最開始瞭解三國的時候,都會有這種錯覺,都會覺得諸葛亮太過於事必親躬了。

所以導致了蜀漢後期培養不足。

甚至因此他也成為了一代權相的代名詞。

可其實你仔細翻看史書你就會發現,這蜀漢列傳之中,有太多太多諸葛孔明的影子。

而且蜀漢和曹魏之間是有著很大的區別的。

之前專門用大篇幅的贅述去講解一個問題,那就是漢末三國的管制制度還有蜀漢朝堂上面的各個派系。

這既是一種鋪墊。

只有先知道這些情況之後,才能夠名錶蜀漢的先天不足在哪裡?

如果說江東的世家是根深蒂固,其爪牙遍佈江東各個角落,無論是誰當這個江東之主都要面對那無所不在的世家力量頭痛不已。

曹魏的問題是世家豪族太多太多,而且互相之間糾纏到了一起,最終被司馬家藉助世家豪族的力量直接反撲成功。

那麼蜀漢就是世家豪族太少!

很多人都說,一個國家對於人才的看重,才是最重要的。

那麼如何培養人才,或者說如何培養有用的人才,這更是至關重要的。

比如我們是已經近乎於全範圍的普及了基礎教育,然後透過各種辦法去達到更高一等的學府接受更加高等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