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讀三國,驚歎於曹孟德的英雄霸氣,讚歎於劉玄德的百折不撓,無奈於孫仲謀的亦正亦邪。

又有江東美周郎英年早逝,諸葛孔明的壯志難酬,荊州關雲長的桃源夢斷,營帳中張益德的血灑當場。

有太多太多的英雄無奈,也有太多太多的經典難忘懷。

但是我們往往忽略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地方。

那就是時間。

他們也是人,他們也是有著時間的概念。

第一次讓我在三國感覺到時間的概念就是劉備了。

他的那一句“髀肉復生”道盡了他作為一箇中年男人的心酸無奈。

奔波大半生,仍然還是寄人籬下被人忌憚重重,最後落得一個無可奈何。

這是何等無奈,何等可笑,又何等的像是我們這個世界裡面的那些被生活壓垮的男人。

說實話,現實告訴了我們一個真理。

那就是為什麼好事難做,因為利少,難成,時間久。

那麼這句話換到劉備的身上同樣非常的適用。

他在請出來諸葛孔明的時候都已經虛歲四十七了,等到他真正混到了半個荊州之主的時候,他都已經五十歲了。

說句不好聽的,雖然說古代人的生命並沒有我們被忽悠的那麼短暫。

但就算是放到現在,他這個征戰半生的傢伙,恐怕也感覺自己沒多久的活頭了。

如果將他對自己人生的認知比作手機電量的話,恐怕他現在覺得自己已經低電量報警了。

還是第二次報警的那種。

面對著這種情況,隆中對的第二個關鍵問題讓他無法聽從了。

那就是——天下有變!

荊州,益州不過就是劉備需要奪走的地方,或者說是他的踏板和底氣。

但是有了這個不代表他就有了天下的。

他如何能夠奪走天下?

不是一味的強攻,那是姜維,不是諸葛孔明。

想要靠著兩個州,甚至還沒有兩個州的地盤去翻身奪走天下,那麼就一定要找準時機,也就是所謂的天時。

這就是隆中對的第二個關鍵點,在完成了前期部署之後不是要我們去攻略天下的。

是修整自己,是好好的給自己積攢時間和機會,然後等待著,等待著天下出現變化的那一刻。

然後悍然出兵,逆風翻盤。

這才是天下有變的全部,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

這話有你問題麼?

這話當然沒問題,這就是上上之策啊,但有時候為什麼人們不喜歡上上之策?

因為這個東西是真的好,但是真的我沒辦法啊。

劉備都五十了,他連前奏都沒搞定呢,他上哪兒再去弄這個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去。

所以他不知道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好東西麼?

他知道。

可是他知道又能夠怎麼樣呢,他根本做不到自己長生不死,甚至連長命百歲他都做不到。

他又如何能夠按照隆中對的上策來行事?

可我們帶著這個想法去看待龐統和法正兩個人。

龐統為什麼能夠和諸葛孔明齊名,為什麼能夠得到周公瑾的看重,為何能夠讓劉備這麼的喜歡。

因為他的計策之中,無不透露出來一種感覺,那就是“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