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玩明白了東西兩漢還有漢末三國的官職制度,然後再看一看蜀漢那出了名的派系糾纏。

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去真的理解漢末三國裡面的那些人。

以及那些人是真的受到了重用。

在劉備的體系之中,除了劉關張之外,最受爭議的應該就是趙雲,諸葛孔明兩個人了。

因為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我們對於他們兩個人從奉為神明到解除了部分正史和部分營銷號一度敬仰破裂。

感覺他們似乎啥都不是。

然後很多人陷入了兩個極端。

比如諸葛亮,對他的讚譽從來沒有停下來過,但如今對於他的批判,同樣沒有停下來過。

從他的起點開始,他的所有,他的計策,他的算計,他的謀劃,彷彿全都成了錯誤。

當然,這麼說倒也不能是多麼的過分,因為他真的沒有完成一統天下,因為他真的失敗了。

但,我們敬重的就只是他的品格,換而言之。

在唐初設定武廟的時候,真的就只是因為他的滷城之戰,他的北伐壓制?

不,如果僅僅是如此,他不會是武廟巔峰的那幾個人之一。

如果要說諸葛亮,那麼他的《隆中對》自然是無法避免,畢竟被稱之為神作的計謀,如今在我們看來似乎又開始了漏洞百出。

那麼這個初出茅廬的書生,是不是當真在最開始就只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之人。

首先我們要確定一件事情,隆中對的中心思想到底是什麼?

拿下荊州,拿下益州,然後兩地同時用兵攻打曹氏,恢復大漢江山?

是,但也不是!

很多人都站在上帝角度無批判隆中對,說它每一步都有問題,說他沒有考慮到江東的威脅,說隆中對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不切實際。

甚至還有人說關羽的驕傲自大,大意失荊州毀了隆中對。

乃至於還有人說,法正的益州為主毀掉了隆中對。

更有甚者將蜀漢的滅亡也怪罪到了隆中對的頭上,說這個戰略從一開始就有問題。

如果一個人說那麼這可能是他不懂歷史,如果是一百個人說那可能是他們對歷史一知半解。

可這麼多人都對隆中對抱有各種的疑惑和不解,那麼是不是隆中對真的有問題。

是不是蜀漢的那些人都覺得隆中對不是一個靠譜的計策。

那麼如果是這個樣子,為什麼這麼一個提出來了一個不被認可的計策,最後竟然還做到了整個漢末三國時期,臣子權利的巔峰。

難不成蜀漢就真的是沒人可用了?

說這話,恐怕就算是不認可隆中對,不認可諸葛孔明的那群人,他也不會同意吧。

可如果是諸葛孔明沒問題,那是誰的問題?

劉備?關羽?法正?

似乎都不太對勁兒,所以我們是不是....換一個思維模式,從新看待這個問題。

首先還是那個問題,隆中對的中心思想到底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