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明:明朝的特色——內閣篇(一)(第1/4頁)
章節報錯
宦官的三廠系統除了他們成立的時間,各自的權利,名聲還有成立的原因各自不同之外。
三廠系統也充分表明了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人的特性。
記吃不記打。
大明的諸多皇帝對於宦官的態度,那也是一代一個樣,但如果你把那些只幹了幾個月,甚至是連幾個月都沒有的主兒們撤下去的話。
那麼你就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
首先太祖到成祖時期,那個時候因為唐宋的事情,大明對於宦官可以算得上是管的比較嚴苛。
這不過就是及其嚴苛和開始復起的區別罷了,畢竟現在東廠老祖宗是誰還不知道呢,你怎麼說朱棣的宦官。
仁宗幹了不到一年,還沒來得及做出什麼事情來。
那麼從宣宗開始看,朱瞻基雖然給宦官開始了讀書識字,給了他們崛起的基礎。
但是那個時期你找不到一個真正有權利的宦官,這裡面縱然有朱瞻基壓得住他們的原因,同樣也有那個時候他們剛剛開始,說實話還翻不起什麼浪花來呢。
但從他的兒子英宗開始,這事情就不對勁兒了。
英宗皇帝朱祁鎮時期,大明第一代權宦王振同志露面了,對於這個名字恐怕也是絕不陌生的。
在導致了土木堡慘劇之後,景泰帝上位,因為自家老哥之前乾的那個事兒,加上這口黑鍋都已經扣在了王振的身上,所以不管他心裡怎麼想,他對於宦官也是極為提防和不喜歡的。
這一點你其實自己想一想也能夠想明白,就算是他景泰帝朱祁鈺有點什麼想法,他手下的宦官有點什麼想法。
他身邊還有一個掌權的于謙兒呢,這傢伙的較真兒程度,哪個宦官不想混了非要去冒頭?
所以這個階段就算是有這個心,也沒有這個膽兒。
至於下面的成化皇帝,那西廠廠督汪直直接告訴了天下人,人家宦官這個勢力仍然強盛,而且能力還有很不錯的。
這就是再次復起了。
可等到成化皇帝結束了自己的統制之後,弘治中興隨之而來。
對於這個階段,你就聽聽他的評價就知道了,那就是標準的仁德之主啊,那就是千古名君一代典範啊。
給後面留下的那些坑你先放一邊,但最起碼他評價你也能夠感受到他的行事風格。
就他的性格,他絕對不會和宦官扯上什麼關係的,所以這一代繼續平庸了下去。
而到了之後的正德皇帝,那就別說了,這幾乎是打到了巔峰士氣。
如果說英宗時期的王振是權宦,那麼正德皇帝時期的八虎直接就成為了BUG。
東廠西廠內行廠,那叫一個群魔亂舞啊。
但是他的堂弟嘉靖皇帝就又不一樣,這位道長權謀極高,對於宦官是真心看不上也用不到。
所以他和景泰皇帝在對付宦官這塊那叫一個統一,壓根不給他們機會。
他們幾乎直接陷入了絕對的低谷之中,
但緊跟著隆慶皇帝就有把宦官整出來了,雖然有高拱張居正這種霸道的內閣之臣,但仍然拉出來了馮保這麼一個神人。
當然了,我一直覺得馮保算是一個賢宦了。
至於後面的萬曆....先不說他和張居正的愛恨情仇,也不說他和內閣朝臣之間的恩恩怨怨。
現代有一個詞語太適合這個傢伙了,那就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