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錢,就是這個孩子幾年的學費生活費。

之後孩子走出來了之後,也會回報這個村子的人。

這就是距離咱們最近的宗族制度,這個在古代也是如此。

宗族制度不僅僅是在城池裡面,他們廣泛的生活在鄉村之中,而這一點在學習上也很重要。

私塾,這是一個很神奇的東西。

在古代這個私學是有區分的。

一為富貴之家聘師在家教讀子弟,稱教館或坐館,這第二就是地方鄉村和宗族捐助錢財、學田,聘師設塾以教貧寒子弟,稱村塾、族塾。

當然還有第三,塾師私人設館收費教授生徒。

雖然這個劃分是已經是封建王朝後期了,但是這個模式可以說很早就有了。

這人啊,終歸是人,他不是史書上的文字和系統裡面的程式NPC,他們也是和現在的人一樣,想要自己過得更好。

他們或許不在乎什麼士農工商,但是他們在乎的是,餓不死,吃飽飯,有妻兒,得田地,有尊嚴走仕途。

他們一步一步的想要走上去,就要付出很大的代價,而識字,這本身就是個很稀有也很重要的技能之一。

而且,舉薦制度之下,除了大家族的子弟之外,普通人如同想要穿過重重阻礙去得到這個機會。

那麼就要付出比常人更加困難無數倍的努力,而學識就是入門。

而在隋唐之後,這科舉就已經慢慢的出現了,不過在隋唐時間,因為門閥的存在,加上科舉制度的及其不完善,以及書籍的不普遍。

當然,這個不普遍也不是說沒有,畢竟就算沒有活字印刷,那麼一些常見書籍還是可以做雕版印刷的。

中間還有九品中正制的出現,導致了這個階級等級更加的嚴重了很多。

所以這個現象其實和漢朝相差不大,甚至針對於普通老百姓這裡,說實話可能還真的不如漢朝察舉制的時候。

直到宋將印刷術徹底的做出了一次改變,將書籍變成了一個不是那麼難得的東西。

私學制度也就徹底的生成了。

這鄉村裡面的私塾也開始出現,那些落第秀才或老童生們在一次次的失敗之後也得想辦法活下去的。

這學生們也是沒那麼謹慎,這年齡管的很鬆,自五六歲至二十歲左右的都有,其中以十二三歲以下的居多。

這學生也是相差很大,有的只有一兩人就是家裡請了先生自己帶著,有的是一個村子根本養不活這麼一個先生,養不了一個私塾。

所以只能好幾個附近的村子湊出來這麼一個地方。

這很類似於咱們的山區小學,還有鄉村教師。

而在這種情況之下,科舉也就真的開始有了模樣,並且發展到了明清時期的完善體制,八股文。

現在先不說八股文優劣的問題,就直說科舉在那個時代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科舉到底是不是在那個時代的唯一舉薦制度?

當然不是!

不但不是,從科舉走出來的官員,說實話一直都不是佔比很高。

從唐開始算吧,畢竟隋的那個科舉是在不是個玩意。

唐宋元明清,這行政職權在不斷的劃分,所以文官的這個隊伍也越來越大。

單單說有品級的人員,唐朝的時候也就是一萬多人,但是到了明清時期已經超過了兩萬。

足足多了一輩還多。

而這個數字在宋朝直接打到了巔峰。

那就是北宋,北宋的官吏,只是有品級的就打到了十萬人以上。

所以說他冗官,這是一點都沒說錯。

那麼在這個數字之下,你再看看科舉這個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