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年說道科舉的時候,就是要開始給自己找話題性了。

“作為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項壯舉,直接將自己放在了史書之中,哪怕是到了現在,也有很多從眾將吸取的地方。

但是....這玩意到底有多大用處?

說實話,其實這玩意在古代是真的有用,但是絕對沒有想象中那麼大的用處。

科舉,說白了就是給那些普通老百姓家中的子弟一個出人頭地的機會罷了。

不要覺得在古代讀書很難,這個其實並不是那麼的難,因為皇帝不是傻子。

就算有,也不是各個都是傻子。

皇帝是不會太放心自己的叔伯兄弟的,同樣他們也不會完全的信任那些世家豪強,否則也不會有什麼帝王術了。

說到底,大家都明白一個道理,不管是什麼,都不能讓他們一家獨大。

一家獨大出現之後,大家都不好混,所以太學和皇家圖書館這種東西的出現,並不只是兩棟建築那麼簡單。

這也是一個訊號。

但,哪怕是有了這個訊號之後,普通老百姓還是很難讀書。

其原因有三。

其一,得活下去。

這老百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那什麼苛捐雜稅,這天災人禍,活下去都不容易,這更何況是還要讀書?

其二,讀什麼書?

在紙張和印刷術徹底改良之前,這書簡可是好東西。

蔡邕曾經送給了王粲書萬卷,直接就入了史書了。

其三,誰來教導?

讀書不是閉門造車,當年就是為了讓普通老百姓讀書,在某個時代,我們諸多學者都提出來了要廢除漢字,直接改用洋文,因為好學。

所以認字,會寫字,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文盲率是一個居高不下的事情。

但是,讀書真的很難麼?

其實不然。

在每個時代都有讀書的不同的途徑和辦法。

比如在隋之前,其中秦國之前就不用多說了,這就是諸子巡遊,能不能讀書看運氣。

在秦之後,尤其是漢之四百年,因為大部分時間內部還是比較穩定的,所以在安穩的環境之下就會形成宗族制度。

這個宗族制度可不僅僅是所謂的某個家族然後一群家人怎麼樣怎麼樣的。

所謂的宗族聚集其實在現在也能夠看到。

現在很多的村子裡,你會發現這裡面會出現一半甚至一大半的人都是一個姓,他們之間其實已經找不到什麼血緣關係了。

但是仍然是這個叫做嬸子,那個叫做叔伯的。

在大概八十年代左右,那個時候一個村子裡出一個大學生不容易啊。

如果說這個孩子家裡十分的不容易,那麼就會看到一個現在看來十分神奇的現象。

三四張桌子,一個桌子上就是三四個菜,基本上就是水煮花生米這一類的素材,最後來一碗燉雞肉。

然後一桌上放兩瓶散簍子,沒有茶水飲料。

坐滿人之後一個年長的人就會端酒碗,直接要錢!

沒有借不借的這個說法,就是一人最少多少錢,錢少的三五百,錢多的萬兒八千的。

如果是男孩子出來敬酒,女孩子可能還會磕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