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范仲淹的慶曆新政之後,大宋第二次大改革出現了。

王安石變法。

說道王安石的話,那麼就必須要說另外一個人,王安石的“死對頭”,有著太多共同之處卻又無比敵視對方的司馬光。

再說晚安式變法之前,我們賢說一說這兩個人,以及他們之間的故事吧。

首先就是他們有太多太多像是的地方了。

王安石是公元1021年出生,而司馬光則是1019年出生,兩個人的年齡之間,司馬光只比他大了兩歲而已。

同時他們兩個還是同一年去世的,彷彿去了下面兩個人誰都不放過誰一樣。

那真的是相愛相殺了一輩子的好基友了。

然後再說出身,他們都是出身名門,而且先祖還真有點關係。

司馬光的先祖是當年那位晉朝太祖司馬懿的弟弟西晉安平王司馬孚的後人,至於父親司馬池那也是官至三司副使。

至於王安石,他祖上也很牛逼,舊時王謝堂前燕的主角之一,琅琊王家的後人。

其父親王益也是在各地擔任過知州父母官。

但這裡面的也有一個小小的區別。

出身“皇族”的司馬光,他的父輩和他自己都是直接進入到中樞之中,可以說他從出生開始就高高在上的存在。

而王安石同樣也是高高在上的存在,但正所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嘛。

加上他父親王益多年在地方任職,王安石耳熟目染的也就對於那些百姓更加的瞭解幾分。

更加的清楚那百姓之間的疾苦和幸福。

當然,除了家世之外和闊過的祖宗之外,他們兩個還都是少年學霸!

司馬光在二十歲的時候就中了科舉的進士,當然啊,那司馬光砸甕也就不說了,至於斬白蛇這玩意....嗯,啥也不說了。

而王安石也不錯,二十一歲的時候考中了進士第四名。

可以說司馬光比王安石也就是早了一科而已。

最後他們在執宰天下的時候,也都是頗有幾分其他方面的才華。

比如王安石動不動就寫幾筆散文出來,更是直接靠著這個手段位列唐宋八大家。

而司馬光就更加不要說了,直接編寫出來了《資治通鑑》這本千古奇書。

不過有一說一啊,資治通鑑是重要的史學材料,但這玩意不是史書。

《資治通鑑》你就是用腳丫子看這個名字也知道這不是史書,這是一本給皇帝或者說是給當權者以及朝臣們寫出來參考的借鑑資料罷了。

你非要把他說成史書,當然也不是不行啊。

但是他不是正史,不是正史!

行了,說完題外話咱們繼續扯他們倆的犢子。

為什麼說他們是相愛相殺了一輩子,因為他們真的很有緣分,他們不但是同僚,還是同事。

當年都在翰林院寫過文章,一起在群牧司管過農牧,一起在知諫院做過槓...做過言官!!!

當然,也就是因為這知諫院裡面當槓精的時候,他們開始從相愛變成了相殺。

從前面我們其實可以看出來,他們的品質其實並不差,或者說能夠在前期成為朋友也說明他們兩個人在很多地方都是共同的。

品質高尚,才華橫溢,勤儉節約,不貪財色,同時兩個年輕人也都是一心為了家國而想要付出自己的一起。

可同樣他們的問題也非常的明顯,他們的性格脾氣幾乎是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