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打臉王振的同行—汪直(第2/2頁)
章節報錯
而在這之後,汪直真正開始了他的傳奇,讓所有人見識到了,並不是所有的宦官都是王振。
面對再次雄起的蒙古,這傢伙敢率軍奇襲蒙古王廷魏寧海,直接導致了蒙古首領滿都海受重傷而亡。
之後遠征建州女真,直接將愛新覺羅的祖先們給打得潰不成軍,最後清朝修明史的時候都不敢把這個東西具體寫下來,然後含糊其辭給糊弄過去。
讓建州女真之後足足百年一蹶不振。
這個西廠廠公的確不完美,但你就說軍功這塊,整個成化年間,包括名將王越在內,誰敢輕視了他?
雖然在奇襲蒙古王廷上面很多人都要將功勞歸給名將王越,畢竟是他們兩個打的配合。
那麼後面的眾多戰役汪直同樣功不可沒。
成化十七年,韃靼軍入大同境剽掠,汪直等分佈官軍截殺,追至黑石崖等處獲勝。
之後明憲宗朱見深命汪直總督軍務,威寧伯王越佩平胡將軍印充總兵官,統京軍精銳征剿韃靼,並賜制敕曰各地鎮守、總兵、巡撫俱受其節制,有不遵號令者可先以軍法處治,然後奏聞。
可謂是給了汪直乃至王越以及眾多武將真正的權利,這也是為什麼我說明朝的以文制武不能算是于謙的罪過。
因為在這個階段,文官真的是比武將能打,而且是相當能打。
汪直因為征戰塞外之地,抵擋塞外異族,朱見深甚至不許他從大同班師回朝,就真的將這麼一個宦官送到了前線。
而汪直在大同乾的也是真的漂亮,將大同一線守護的那叫一個嚴密, 導致蒙古諸多部落都不能從他手中佔得便宜。
只不過這種人最後沒有折在敵人的身上,反倒是折在了自己人的身上。
成化十九年五月,汪直上奏,左參將盧欽、右監丞楊雄等人不能御虜,以致敵寇多次入境殺掠人畜,又隱匿不報,論法當究問,並自劾不能節制之罪。
朱見深雖然對他已經有些疏遠了,但是仍然還是充滿了信任,將他繼續留任。
之後汪直再次上疏,有自虜中逃回的人傳報韃靼可汗小王子打算糾結大軍來犯,恐寡不敵眾,請求令舊日所統的京軍頭目趕赴支援。
但這一次兵部並沒有同意。
之後巡撫郭鏜上奏,汪直與總兵官許寧共事以來,互生嫌隙,不相和協,並列舉了近乎胡鬧的五件事為證,表明兩人基本上是水火不容。
同時告訴了朱見深,韃靼大軍轉瞬即至,恐會敗事。
聽到了這家事情之後,對汪直越發疏遠的朱見深終於定下來了基調,將汪直調回!
而且還是直接調去了南京御馬監給他徹底冷落了。
同時除威寧伯王越名,安置安陸州,革南京工部尚書戴縉、錦衣衛帶俸指揮吳綬職,俱原籍為民。
汪直離開前線的後果無比嚴重,大同敗仗,汪直走後,許寧等人消極抵禦,後又中了小王子的誘兵之計,明軍死傷數千人,差點丟掉了大同。
而那個時候朝中之人為了自己的顏面,他們將這件事情瞞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