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有一絲一毫這種心思,如果他在這條路上做了半步,十個石亨又如何能夠撼動他的地位?

他不管是保護還是廢立景帝,不管是看管還是放鬆英宗,這很難麼?

這不過就是一句話而已。

景泰元年,朝廷擬將抵禦瓦剌之功有職文官送至吏部開始升遷。

但是于謙確實說,瓦剌雖已請和,然其詭詐難測,奏準邊務寧靖,再行升遷。

就這麼一次,他將多少本可以,本願意支援他的力量全然放棄。

當然,于謙就全然沒有問題麼,當然不是,他有問題,很大的問題,他開啟了明朝以文治武的先河,甚至讓這條路越走越遠。

可,這件事情真的能夠怪他麼?

于謙擁立景帝朱祁鈺乃是為了大明,為了天下,他沒有真的去大權獨攬。

朱祁鈺讓他總督軍政大事,他身為兵部尚書本可以一力主掌權利,但是在朱祁鈺表示想要在軍中安插人手的時候他沒有拒絕。

朱祁鈺在大戰之時命太監興安、李永昌同於謙一起管理軍務,于謙默許。

之後安撫朱祁鈺,並且先後派遣李實、楊善前往瓦剌,將那位太上皇朱祁鎮請了回來。

于謙明知道這件事情會讓朱祁鈺對他更加的不信任,但是他仍然還是做了。

他知道在朱祁鎮當年的謎之操作之後大名勳貴武將徹底爛了,但是他還是沒有放棄,他鑑於當初的三千營,神機營都已經名存實亡。

所以于謙對京營的編制進行了改革,從三大營中甄選精銳成立十團營,為準備在緊急時刻調遣聽用。

其原因就是于謙認為三大營各有各的命令,臨時調遣,士兵與將領互相不熟悉, 而且平日裡沒有得到好的訓練,怕驟然臨敵,難於抵禦。

于謙主張兵貴在精,將貴謀勇,用兵貴在臨機應變,提倡“將士相習”,“管軍者知軍士之強弱,為兵者知將帥之號令”。

他將兵將合二為一,如果說他要掌權他不可能如此,甚至他要用文官架空武將,他也不能如此。

想要以文治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做到將下面的兵將分離,只有做到了兵將分離,讓兵不知將且將不知兵,這才能夠從中漁利。

可於謙反其道而行之。

只可惜這團營制在那朱祁鎮復辟之後為了自身的安全,為了自己地位的穩固,將其廢除。

而團營制到底重不重要?

天順八年,明憲宗即位,選拔三大營中的精銳十二萬,成立十二營,效仿當年于謙所做。

然後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成化犁庭四個字恐怕是整個後女真時代所有女真人心中的痛。

差點連根都給他們拔了。

雖然成化二年,這寫東西再次廢除,但是他同樣因地制宜做了改變,命令分作一等、次等進行訓練,不過最後成化還是感覺自己可能沒有于謙腦子好使,折騰了一陣子之後再次改了回去。

如果說文治武是于謙時代開始出現的苗頭,我不能說錯。

但如果說文治武是于謙的錯,這一點你只要拿出來一個比于謙更能打的,這事兒就算是他做錯了。

至於文官集團這就是另外的一個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