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去看于謙的功勞,去看他的政績,去看他的力挽狂瀾,或許我們會發現,這真的是一個好可悲的人。

他一生為國為民,他為百姓遮風擋雨幾十年,他為大明勞心勞力幾十年。

可是他的朝廷不信任他,他的父母沒能指望他,他的妻子沒能依靠他,他的孩子沒能仰仗他。

他似乎什麼都沒有。

甚至,就連信任都沒有。

他的袍澤不在乎他,他的同僚不喜歡他,他的皇帝也不信任他。

只因為他于謙不結黨不營私,公事公辦不許他人以權謀私,貪贓枉法。

只因為他于謙為官多年爭理不爭利,更不會去阿諛奉承,去耍心機陰謀,不去樹立自己的權威。

于謙一輩子都覺得自己只要行的正坐得直,那麼就沒有什麼可以打倒自己,哪怕是別人奉承了他于謙,也會讓他感覺到不舒服。

不管真心還是假意都回去怒斥,去呵斥。

至於詆譭,他也毫不在意。

他就是這麼一個人,可就是這麼一個人他都沒有得到自己應有的好結局。

或許他知道,他又怎麼能夠不知道呢,他是這麼聰明的一個人,他解決了那麼多的貪官汙吏和冤假錯案。

他是個多麼聰慧的人,他經歷了那麼多次的生死,又如何不知道他這種性格在這個汙濁的時代會有什麼結果呢。

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般。

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他和自己擁立的景帝其實關係並不好,或許在很多人嚴重於謙一力促成了景帝的上位,他們應該是互為一體的存在。

但是很不幸,于謙沒有這麼想,平素裡他也不會和這位陛下有什麼過多的交流。

在他看來,皇帝有皇帝的事情,他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多餘的事情他無需多管,也無需多言。

這種近乎於“可笑”而又“天真”的想法導致了景帝和他的關係並不好,哪怕表面上景帝對他很是尊敬可又從未曾信任過他。

在奪門之變出現的時候,當景帝知道有人竟然要篡位的時候,他第一個想到的竟然是于謙。

不是想到讓于謙救他,是覺得這是于謙要篡位,要扶持一個傀儡。

我們不知道若是于謙知道了這些他的心裡會不會有些發寒,不會感覺到可笑。

于謙只不過不願意去遵守那所謂的中庸之到罷了,不願去去做那個人人喜歡的鄉愿罷了,只不過是想要讓百姓過得好一些,大明好一些。

他只不過不想結黨營私,這怎麼就成為了錯?

這不是錯,或者說這本來就是錯?

因為一個高潔的人生在了一個錯誤的時代,所以這個品質高潔的人也是錯的?

于謙如果不想死他就真的做不到麼?

這怎麼可能做不到,他可是總督軍務,只需要露出來一丁點的想法,他提拔出來的大量將校麾下就會蜂擁而至,在他的身邊緊緊的擁護著他。

在擊退瓦剌的七年時間裡,他權傾天下,內閣都要看他的臉色行事嗎,都要聽從他的命令。

很多人說于謙開啟了文官集團霸權朝堂,架空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