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有黃子澄齊泰輔佐的建文皇帝朱允炆對於那些武將勳貴們,實在是沒有什麼好臉色。

這也導致了徐壽輝明明是想要幫助朝廷的,但是朱允炆不肯信他。

最後幾乎導致了徐家的沒落。

從始至終,真正進入了朱允炆心中的就只有兩個半人,兩個人是齊泰和黃子澄。

那半個,就是被誅十族的方孝孺。

在純粹的儒生黃子澄和齊泰眼中,他們看不上武將勳貴,看不上其他的權臣,當然也看不上明顯就和儒家不對頭的藩王。

老朱還活著的時候,雖然對自家宗室子弟下手也挺狠,但畢竟是家人。

有些大錯那自然是不能饒恕,但是一些小事小情的,也不會真的有百姓或者官員傻乎乎的跑到南京去找朱元璋告狀。

所以就導致了朱元璋分封的那些藩王,的確是整體水平不太高。

這一點你們也不用著急洗,畢竟你們可以對比一下前段時間在網路上大火大火的祁同偉。

他的確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村裡的野狗都要當警犬。

這對於那些親戚朋友和野狗來說當然是沒問題。

但是這些人當上領導之後,他們手下的百姓怎麼樣?

對吧,人家貪個贓枉個法,沒有權利人家搶個姑娘,奪點田產,這甚至都不需要自己下場。

你換成誰,到了那個地步,你也別想著說,他們都是要去為國盡忠,為民請命的。

不敢說魚肉鄉里,人家做點什麼,乾點什麼,雖不合情理也是人之常情。

所以說,在純儒士黃子澄和齊泰的眼中,乃至方孝孺等人的眼中,這群人他的確是稱不上什麼良善之輩。

再加上秦王、晉王、燕王、代王、谷王、遼王、寧王、慶王、肅王為九大塞王,領兵駐守邊塞。

護衛甲士少者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公侯大臣見了他們都要伏而拜謁,地方上的一些大事以及軍隊調動,都要向當地藩王稟而後行。

這種情況,你把自己放在那裡,你自己也受不了。

分不清大小王,還是不知道誰是皇帝?

包括作為這件事情其實朱允炆和朱元璋也說過, 而且說過不止一次。

朱元璋的想法很明白,朕將抵禦胡虜的大任託付給諸王,可令邊境不亂,留給你安寧。

這有問題麼,沒有問題。

那再看朱允炆的回答。

胡虜不安定,讓諸王不防禦,可若是諸王不安分,誰去抵禦?

這個想法有問題麼?

沒問題!

朱元璋怎麼回答的?

他閉嘴了。

因為說到底,無論文人後人對朱元璋怎麼描寫,怎麼怒斥他暴君,也改變不了兩件事情。

第一,他對百姓是真的愛護,真的好。

第二,他對自己的兒子朱標和朱標的兒子,也真的好。”